理論宣講平臺:飛入尋常百姓家
文明實踐的辯證法
圍頭曾經炮火連天,留下許多“8·23”遺址和英雄傳奇,濱海地段有一座巍峨哨所,面向金門,盡攬海疆。如何盤活這些資源,讓歷史在新時代文明實踐中走進現實?圍江實踐站提出“爭創國家國防教育示范基地”的目標,以哨所為依托,把遍布炮痕彈洞的毓秀樓、莊嚴肅穆的安業民陵園、堅不可摧的鋼鐵陣地、廢棄不用的老舊戰壕和鮑魚養殖基地等設施整合起來,引進CS特戰等體驗式模塊,讓村里的炮戰老民兵、預備役軍人成為教官,為研學的孩子提供浸入式國防教育。來自晉江各地的孩子們在這里搞內務、走正步、打野仗、聽講座,家國情懷、英雄氣質、海洋意識、團隊精神和勞動觀念等書本上的字眼,就這樣有情有景、有聲有色地進入孩子們的精神世界和生活之中。
圍江實踐站站長洪水平說:“陣地建設不是重起爐灶,而是整合盤活資源,用足用活用久用好。”與洪水平同樣想法的,還有東石鎮宣委莊景煌和潘徑實驗小學副校長張百隱。張百隱既是教師,也是作家,深感農家書屋資源亟需盤活,就牽頭成立龍江畔讀書社、舉辦仁和大講堂,把一群教師、商人、職員、店家和村民集聚起來,主動參與實踐所策劃建設和運營管理,連省作協主席陳毅達都被他們邀來舉辦《海邊春秋》作品分享會。
所謂資源整合,就是既把平臺載體、陣地設施聚合起來,也把干部群眾、鄉賢好人、志愿者和方方面面人才集結起來,建立最廣泛的文明實踐統一戰線,使物盡其用、人盡其才,共同服務于為民族復興培育時代新人的宏圖偉業。市委文明辦干部劉巖澍說,文明實踐也有辯證法,就是要緊緊圍繞培根鑄魂“一大目標”,充分發揮基層黨政主導和志愿者主體“兩個作用”,切實抓好新思想落地生根、思想工作資源高效整合、志愿服務事業正向發展“三項任務”,貫徹落實志愿服務為體、設施建管為用、資源聚合為重、知行合一為要“四條原則”,正確處理好主體與主導、供給與需求、宣教與行教、共性與個性、常態與長效“五對關系”,一手抓民生、一手抓民心,一手抓服務、一手抓教育,充分發動群眾,精準對接供需,把解決思想問題與解決實際問題統一起來,引導廣大群眾在新時代文明實踐中知行合一、同心追夢。
6月的一個傍晚,莊阿姨像往常一樣來到大劇院廣場跳舞,發現廣場上多了一組志愿者和英雄的群雕,有南京青運會志愿者,有郭明義愛心團隊,有祖籍永春的全軍掛像英模林俊德……經過盤活改造,這里將成為晉江市新時代文明實踐中心的新址。雕塑設計者、泉州職大環境藝術專業教師張笑告訴我們,實踐中心標志是一個夸父的形象,為把太陽放到人們心里追夢不息。
習近平總書記曾經指出,夸父追日等古代神話深刻反映了中國人民勇于追求和實現夢想的執著精神,山再高往上攀總能登頂,路再長走下去定能到達。
聽!新時代文明實踐的集結號已經吹響,這是追夢人的集結號,是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集結號。(來源:晉江市委文明辦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