桃城鎮花石村桃溪流域整治后美景 永春縣委文明辦供圖
文明風8月5日訊(通訊員 梁偉生)2016年4月,永春縣在全省率先開展“美麗鄉村·精神家園”行動,以民風建設、文化繁榮和環境整治等鄉風文明為重點,進一步提升“民魂”建設水平。建成70多個縣級鄉風文明示范村,占全縣總村村數的三分之一。
一、制定標準問卷,允許個性答題。2018年以來,永春縣在總結美麗鄉村“民魂”工程建設基礎上,實現“三個統一”:一是制定統一的起步標準。在建設過程中,永春縣要求建成可學、可借鑒的載體,開辟擁有“八個一”建設要求的文化文明陣地,統稱為鄉村文化廣場。即要有:一個文化戲臺(舞臺)、一個村史(鄉愁)文化館、一個家風家訓展示館,一個好人好事館、一個鄉賢文化館、一個圖書館(室)、一個廣播站(宣傳廊道)、一首村歌。二是統一形象“logo”品牌。為將“精神家園”打造成自己的品牌,縣委文明辦深挖全縣人文底蘊,組織設計出一個能夠充分彰顯永春特色,融入閩南古大厝的紅磚、燕尾脊、永春地圖、永春籍著名書法家梁披云的“鄉村文化廣場”等元素的統一“logo”標識,統一向全縣各鄉鎮、相關單位印發。三是統一指導建設示范點。永春縣“美麗鄉村·精神家園”建設即“民魂”工程建設,自開展初期即確定10個鄉鎮,作為“民魂”培育的示范鄉鎮,確定9個村(社區)為示范村。要求探索和完善配套制度,形成長效機制,建成富有明顯“民魂”內涵特色的示范點。
二、融入“民魂”內涵,打造精品工程。堅持以小見大、落細落實,加強農村思想道德建設,培育家庭和睦、民風淳樸的文明鄉風。一是形成“塑文化”氛圍。將價值元素融入農戶院墻、鄉村道路、公園溪岸,讓村民在賞心悅目中受到熏陶啟迪,讓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理念入村入戶、入耳入腦。充分挖掘優秀鄉賢事跡,通過“身邊人講身邊事、身邊事教身邊人”的形式,傳播凡人善舉,樹立道德標桿,通過以少促多,引領群眾崇德向善、見賢思齊。二是加大“送文化”力度。利用春節、國慶等重要節日,組織開展書畫比賽、歌唱、廣場舞比賽等特色活動,送書送戲送電影下鄉,把優秀文化產品送到田間地頭。三是深化“種文化”活動。開展“我們的村晚”等活動,精心創作富有“家常味”、“泥土氣”的作品,運用“山歌” “三句半”等農民聽得懂、容易記的形式,寓教于樂、化俗為雅,將文化種子“種”入百姓心田。
三、突出清新理念,美化人居環境。堅持用優美的人居環境促進百姓文明習慣養成,變美麗生態為美好生活。一是強化環境保潔。持之以恒做好鎮村及周邊整治,努力把縣域建成美麗景區、把村莊建成特色景點、把庭院建成精致小品,形成村點出彩、沿線美麗、面上潔凈的美麗生態。二是守護鄉韻鄉愁。實施“五古豐登”行動計劃,推動古街、古厝、古寺廟、古橋、古樹等遺跡遺存的保護和開發,守住村落空間形態的“筋骨肉”,將傳統“DNA”傳承給子孫后代。三是加強生態保護。大力發展種養結合、農業廢棄物資源化利用等生態循環農業模式,用“生態療法”治理農村污水,用人工濕地裝點鄉村環境,讓永春的天空更藍、大地更綠、溪流更清澈、空氣更清新。
永春縣的抓示范促全面,推動文明鄉風建設取得了顯著成效,2018年1月13日,中央電視臺《焦點訪談》、2月24日,福建日報的《桃源“刮”起崇儉風》、3月14日,福建電視臺的《永春:倡導移風易俗 弘揚文明新風》、6月11日,泉州晚報的《永春縣深入推進移風易俗工作》為題報道永春縣文明鄉風工作成效、2018年7月1日,省委常委、省紀委書記、省監委主任劉學新到永春縣調研移風易俗工作情況,對永春縣文明鄉風工作給予充分肯定。(中共永春縣委文明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