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移風易俗 惠安在行動”系列報道七:
惠安縣山霞鎮:基層文化建設引領移風易俗工作
陳木春向記者展示一件舊時漁民上船打魚所穿的桐油衫 東南網記者 傅心玫 攝
提起惠安縣山霞村,許多人第一時間想起的便是村里濃厚的鄉風文明氛圍。近年來,山霞鎮以崇尚文明、勤儉節約的良好社會風尚為出發點,改建孝文化基地、民俗館、惠女調解室等,充分發揮基層文化設施作用,扎實開展以移風易俗為重點的群眾文化活動,形成全鎮各村移風易俗新風尚。
民俗館展文明新風 祠堂舊習演變孝文化
“奉先思孝,處下思恭;傾己勤勞,以行德義?!痹谏较即遴l賢陳木春家里掛著這樣一句話,以此形容這個全國“最美家庭”。提起陳木春,村民們贊不絕口的便是他自費200多萬在自家祖厝上建立的農家民俗館。民俗館內收集了2000多件閩南人生產生活、婚喪嫁娶的家庭民俗物件,包括明末清初以來各類惠安風格服飾,犁、耙、簸箕等農耕器具,蛤刀、船衣等漁具以及風箱、雞庵等生活用具。這些物件大多都是由陳木春通過朋友與市場等渠道收集過來,為了收集一個物品,陳木春往往需要花費大量的精力與財力,但他依然甘之如飴:“這些東西都反映了我們優秀的傳統文化,如果不收集起來,擔心以后會流失掉。”
陳木春年輕時通過經商,為家庭創造了良好的經濟條件。但他對傳統文化與藝術有著炙熱的愛好,自2011年起,不忍見到承載著傳統文化的民俗物件流失的他便萌生了建立民俗館的想法,在動員說服了家族成員后,他以自家祖厝為基地,開始民俗館的籌建工作。陳老的子女一開始表示了不解,紛紛勸說老人不必這么辛苦,但隨著民俗館的家庭文化示范作用漸漸體現,子女們也理解了老人的用心良苦,并為陳木春夫妻倆提供了力所能及的支持。如今,民俗館已成為福建省家風家教示范點,山霞鎮婦女、青少年活動教育基地等,陳木春家庭更是成為一例鮮活生動的家庭孝文化傳承示范案例。
山霞村的山霞文化公園景色優美,是眾多村民休憩散步的不二場所,人流量較大。近年來,山霞村沿著山霞公園建起了一排祠堂,并將部分祠堂進行改造,建設成舜帝紀念堂,將孝文化元素融入其中。山霞村老人協會會長陳水福告訴記者,以往有不少人在祠堂祖厝內開展封建迷信活動,如今祠堂習俗向孝文化演變,有利于村莊的孝道教育,也為建設文明鄉村增添力量。此外,村民自發將雜草叢生的荒地整修成了孝道園,并邀請村里老人在孝道園對參觀人員進行講解,在豐富基層文化的同時,也在村莊喚起陣陣文明新風。
山霞村惠女調解室調解員正在為村民解決糾紛 山霞村供圖
以柔情斷“家務事” 惠女調解室助興文明鄉風
在山霞村,有6位身份“特殊”的婦女,她們時常奔走于村子內,了解村民之間的矛盾糾紛,并將起糾紛的村民召集到一處祖厝中進行調解,這6名女性是山霞村惠女調解室成員,自2017年1月份惠女調解室成立以來,她們利用婦女柔情,積極化解鄰里糾紛,有力維護了村莊的和諧。
“平時村民如果有什么難以解決的糾紛與矛盾,都會向我們反映,隨后由我們召集當事雙方到調解室進行調解?!鄙较即鍕D女調解室主任陳麗瓊告訴記者,調解室設立的初衷是充分發揮女性柔性的一面,利用惠女扎根基層、貼近群眾的優勢調解各類糾紛,調解室的6名成員在村內都有一定群眾基礎,因此在調解室設立后,很快得到了村民的信任,遇到矛盾也愿意尋求她們的協助調解。
據陳麗瓊介紹,惠女調解室制定了明確的調解流程,在調解時固定安排2名調解員,一名進行糾紛調解,一名登記調解情況。如今調解室已成功調解數十例糾紛,不僅調和了家長里短的小矛盾,也曾成功阻止了大規模的群體性事件發生。2017年11月,受雇于山霞村村民陳某的建筑工人朱某在工作時不慎從三樓墜落,其家屬與雇主陳某在賠償事項上起了分歧,雙方召集了大量人員進行對峙,眼看一場群體性事件就要發生。得知情況的惠女調解員們立馬商討對策并到現場進行調解,對雙方負責人曉之以情動之以理,經過三個晝夜的努力,三方終于簽訂了調解協議書,解決了這場糾紛。得知此事的村民紛紛稱贊惠女調解員們“沉著冷靜,理智又客觀?!?/span>
除了山霞村,山霞鎮多個村莊也陸續設立起惠女調解室,為和諧鄉村的建設帶去了行動上的支持。如今,惠女調解室已經成為多個鄉村的名片,文明鄉風不斷傳播開來,未來山霞鎮也將積極探索與挖掘先進典型,引導群眾參與基層文化建設,協助移風易俗相關工作的開展,推動全鎮社會文明和精神文明不斷提高。(東南網記者 傅心玫 陳培源 實習生 陳燕紅 通訊員 柯碧田)
陳水福老先生常在孝道園為參觀人員講解舜帝故事 東南網記者 陳培源 攝
陳木春正在展示一塊收集來的舊時腰包 東南網記者 陳培源 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