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里有責無旁貸的責任擔當
作為先秦閩族的發源地,在古代文明的指引下,閩侯人自強不息,人人爭當古厝守望者、文物保護者。
目前,閩侯有文物管理保護志愿者213名,這一數字還在不斷擴大。白沙鎮新坡村村民江愛盛是其中一員。日前,記者見到他時,他正在永奮永襄厝為游客講解。“我從小在新坡古厝里長大,聽老人們講悠久的歷史故事,我想這些都是寶貝,要一代一代傳下去。”江愛盛認為,每個人都有責任傳承中華文化。
早在1992年,江愛盛就自覺擔起守望古厝的責任。他跟專家學習專業知識,向村民傳播保護意識,組織志愿者開展宣傳活動……如今,在他的號召下,連村里90多歲的江連金都加入了志愿者隊伍,一有空就在古厝給年輕人講歷史。“2006年村里還組建了古厝管理委員會,村民自發成立保護協會,大家都想出份力。”江愛盛說,村民們輪流值班,積極做好防火防盜工作。
村里珍視文物、保護古厝的行動還傳遞給在外的游子。“每年回來逛古厝都有不一樣的感覺,這里的深厚文化底蘊太動人了。”常年在外經商的江本輝告訴記者,現在他經常帶孩子回鄉,回鄉必來古厝,讓孩子從小學會保護文物、傳承文化。
燦若星辰的文化遺產,承載燦爛文明,傳承歷史文化,維系民族精神。放眼閩侯,全縣上下牢記習總書記關于文化遺產保護的重要論述,像愛惜自己的生命一樣保護好城市歷史文化遺產,讓文物的光芒穿越歷史、照進現實、點亮未來。
這里有搶救文物的刻不容緩
心有高標,方可致遠。做好文物保護工作,樹立科學理念至關重要。
2002年,時任福建省省長習近平同志為《福州古厝》一書撰寫序言。他在序中寫到:“保護好古建筑、保護好文物就是保存歷史,保存城市的文脈,保存歷史文化名城無形的優良傳統。”這一重要思想為閩侯保護文物提供了根本遵循。
“還好當年把構件都找回來了。”望著正在修復的廷坪龍津橋,閩侯縣博物館負責人周丕鏵感慨萬分。2016年,受臺風襲擊,山洪沖毀了縣內5座古廊橋。為找回散落的廊橋構件,閩侯人沿著河、繞著溪,步行找尋了幾天幾夜,終于將大部分主要構件找回。
閩侯的古廊橋文物資源尤為豐富,除了省保、縣保,還有許多文物點。今年,閩侯啟動了古廊橋的專項修繕保護。閩侯還將推出一年一專題文物修復工作,用若干年時間將全縣文物全面修復保護起來。
搶救修繕保護的故事還發生在赤塘山遺址。一項省重點項目建設時,一發現涉及赤塘山遺址,縣里便與其達成了保護共識。很快,項目方主動出讓土地作為遺址公園,還投入200多萬元進行搶救性考古發掘、墓壁保護等,為考古研究增添了新的珍貴資料。
對全縣文物點實行掛牌管理,對古厝、古祠等木構文物進行白蟻專項整治、電線套管改造、配備滅火器……如今,一項又一項保護措施陸續推行。2017年以來,閩侯安排常規文物修繕經費和重點文物保護工程經費3650萬元。2018年以來,共實施文物保護工程11項,總投資近2080萬元。
真實性保護、整體性保護、發展中保護,一幅城鎮化與歷史文物共同發展的美好畫卷在首邑大地徐徐展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