滿頭銀絲如雪,他斜挎著深綠色的布包,身姿筆挺地站在地鐵車廂里,腰部掛著的LED小牌上,“勿需讓座”四個字分外顯眼……6月24日以來,大連地鐵上出現(xiàn)的一名老人,因掛出不需讓座的小牌引發(fā)了全國網(wǎng)友狂贊,被稱為“硬核大爺”。記者獲悉,老人叫劉增盛,今年76歲。老人表示,此舉是怕給其他乘客增加負擔。“現(xiàn)在的年輕人不易,我身體還可以,站著也沒有問題。”(7月1日《新聞晨報》)
76歲老人掛著“勿需讓座”的牌子乘地鐵,引發(fā)全國網(wǎng)友的狂贊: 76歲“硬核大爺”好樣的!“令人尊敬,這樣的老人年輕時一定很要強!”“老人們都應(yīng)該向這樣的大爺學(xué)習(xí)”……
其實,類似這樣的事并非鮮見,而是早已有之。記得早2014年,鄭州市81歲的梁永祥手持小紙牌,上面寫著:“老年人要給年輕人讓座”,其身后還有幾位年逾古稀的老人。他們冒著瑟瑟秋雨走上街頭,呼吁更多同齡人乘坐公交車時,多換位思考,為年輕人提供方便。當時也引起輿論關(guān)注,一片為老人叫好聲。
“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在公交車上給老年人讓座,本來是一種傳統(tǒng)美德,應(yīng)該成為一個民族的時代風(fēng)尚。年輕人在公共場所多尊重照顧老年人,我們將來才會有一個可以期許的未來。家家有老人,人人都會老。這是基本常識。可是如今卻有不給老人讓座的荒唐理由:“社會不會因為你老了,就要特殊照顧你。 如果你有足夠的功勞,自然可以開私車, 若你沒有功勞,我憑什么尊重你?讓不讓是我的權(quán)力和自由,你沒有權(quán)力叫我給你讓座”。過去樸素而純潔的讓座美德,如今變得充滿斗爭味道。
每個人都有需要幫助的時候,每個人也應(yīng)該去關(guān)心需要幫助的人。的卻,讓座只是一種美德,而沒有法律義務(wù),不讓座這些行為終究并未觸犯任何的法律,不過公交車上“給老弱病殘讓座”也是成為一種約定成俗的“規(guī)矩”,上升為人人自覺遵守的公共道德,可是如今一些年輕人的自私正在破壞“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的尊老愛幼的文明。
76歲老人掛著“勿需讓座”的牌子乘地鐵,這也是換位思考的姿態(tài),老人們認為:如今都市生活節(jié)奏快,80后、90后生活不易,作為一名老者,平日坐公交出行時,也應(yīng)當多關(guān)愛這些孩子,“看他們疲憊、困頓時,即使對方讓座,只要咱身體允許就站會兒,讓他們也歇歇腳。”這也是設(shè)身處地為年輕人著想的換位思考。
讓座本是美德的自覺表現(xiàn),如今卻成為了社會的奢侈品。人都可以有一千個不讓座的理由,而互不相讓。尊老愛幼是中華民族的傳統(tǒng)美德。在公交車上,為老弱病殘讓座也體現(xiàn)出社會良好的道德風(fēng)尚。年輕人不能無視這種美德,但是老人們也不要為老不尊,倚老賣老。要別人尊重你們,首先你們要尊重別人,彼此換位思考,相互理解,年輕人主動“尊老”的同時,年長者亦要悉心“愛幼”,彼此良性互動,共建和諧。唯此尊老愛幼的基本美德可以在群體的融合中順利地實現(xiàn)。 (泉州市文明辦 左崇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