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移風易俗 惠安在行動”系列報道二:
主題墻繪宣傳移風易俗 寓教于樂深入民心
利用通俗易懂的語言和圖畫宣傳文明禮儀。東南網記者 林杰 攝
為努力擴大村民對移風易俗的知曉率,惠安縣東橋鎮以打造文化墻為切入點,在多個鄉村的重要位置繪制了一面面以移風易俗為內容的墻繪。墻繪從紅白婚喪嫁娶、孝老愛親、革除陋習、文明節儉、倡樹新風、禁賭禁毒等方面進行了圖文并茂的宣傳,讓移風易俗在潛移默化中深入民心。
宣傳方式新穎化 多村畫起移風易俗文化墻
在東橋鎮燎原村,一幅幅生動亮眼的墻體彩繪分布在村中主干道、廣場、學校旁等地方,吸引過往路人駐足欣賞。這些墻體上繪制有包括移風易俗在內的主題圖畫,再附上宣傳標語,既承擔了宣傳作用,又扮靚了村中景色。
燎原村黨支部書記許建陽告訴記者,這些色彩鮮明的彩繪墻共有1000平方米左右,2018年起陸續投入繪制而成,制作彩繪墻的主要目的是用通俗易懂的方式向村民宣傳移風易俗內容,“考慮到村民看文字類的宣傳材料比較費勁,一些宣講會也停留在說教上,后來我們就想到繪畫的方式生動活潑,一目了然,讓大家一看就懂。”
彩繪墻賞心悅目,但在實施前期也曾遭到了部分村民的反對,“因為很多圖畫是需要畫在村民家院子外墻,不少人都不愿意,怕畫不好影響外觀,甚至有的還擔心畫上的地方就被列為公共場地了。”對此,村委會進行了耐心解釋,并在幾戶人家外墻先嘗試,在獲得了良好的效果之后,不少村民還主動提出參與,形成了較好的移風易俗宣傳氛圍。
針對不同受眾,惠安縣東橋鎮開展不同專題的移風易俗宣傳活動。走進珩山村,一面面彩繪墻撲面而來,移風易俗、文明鄉村建設等主題圖畫躍然墻上,到處彌漫著文明鄉風氣息。村主任王桂明說,全村的主題彩繪墻共有600多平方米,分布在村廟、廣場等人流密集的地方。“移風易俗工作需要新穎的宣傳方式,讓村民心中有了對移風易俗的基本認識后,再深入引導開展相關工作。比如,我們村的老人們會給孩子們講述墻畫的故事和意義,這就是一種很好的教育。”
在香山村香山小學圍墻外,一條百米文化墻體繪畫長廊結合移風易俗與文明校園元素,開展宣傳教育,達到“動員一個學生,帶動一個家庭,影響整個鄉村”的宣傳效果。除此之外,學校還把移風易俗融入文化活動和文藝演出中,通過校園文藝活動,寓教于樂,以樂促儉。
為豐富宣傳形式,燎原村定期舉行移風易俗主題文藝匯演。燎原村供圖
宣傳手段更深入 多地簡辦紅白喜事樹文明
受傳統思想的影響,東橋鎮多地存在紅白喜事鋪張浪費、封建迷信等不良習俗,對此,東橋鎮在把抓好移風易俗工作列入精神文明建設重要內容的前提下,明確提出了“反對陳規陋習,提倡文明健康生活方式;反對封建迷信活動,提倡科學進步;反對黃賭毒,提倡健康文明文化活動;反對大操大辦,提倡節儉之風”的四反對、四提倡要求,在全鎮掀起了一股破舊俗、除陋習、樹新風的高潮。
在燎原村,一股喪事簡辦的風氣在村民當中悄然擴散。據了解,燎原村自2018年起便逐步開展喪事簡辦的宣傳工作,村里成立紅白理事會,除了定期召開村民大會進行宣傳外,還進家入戶宣講。2018年7月,一名陳姓村民的母親去世,家屬欲大操大辦白事,村委會工作人員得知這一消息,立即入戶進行宣傳勸說,得到了該村民的理解與支持。通過這名村民的帶頭作用,多戶人家也將白事簡化,以往宴請客人需要準備十菜一湯,如今簡化成一道湯一份饅頭。此外,送葬隊伍的“陣頭”數量也減少,不少人選擇使用村里的腰鼓隊,不再大肆租請“陣頭”隊伍,節約了開支費用。據了解,村里的白事操辦費用由以往的近十萬,減少到目前的五萬以下,大大減輕了村民經濟負擔。
同樣地,香山村也在紅白喜事上大力提倡簡辦,香山村黨支部書記張惠洪告訴記者,村里將老人協會的理事納入紅白理事會成員,以這些成員為主力到村民當中宣傳紅白喜事簡辦。此外,村委會不定期召開會議,并通過廣播播報、材料發放等形式深入宣傳,逐漸將村民的阻力打破并轉化成推力。與香山村相隔幾公里的珩山村則利用春節等節假日村內群眾較多的時期,通過舉辦晚會,將移風易俗理念傳播開來,取得了較好的成效。
如今,東橋鎮還在不斷探究新做法、新思路,大力推進移風易俗工作,讓文明新風吹遍東橋鎮的每個角落。(惠安文明辦供稿 東南網記者 傅心玫 林杰 通訊員 柯碧田 )
文化墻成為展現鄉村文明的窗口。東南網記者 林杰 攝
以漫畫形式宣傳優秀傳統文化,傳播文明禮儀。東南網記者 林杰 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