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期,筆者在中國文明網上學習了2019年度全國最美家庭的故事。其中,有一個最美家庭尤其引入注目,這個家庭中又一個女兒是粉絲過千萬的鄉村網紅,更是農業領域創業巾幗標桿、助力脫貧攻堅達人……這個女兒叫甘有琴,來自廣西欽州市靈山縣三海鎮蘇屋塘村。說起她幫助鄉親們脫貧致富的動力,來自于父母的支持和鼓勵。“在我的媽媽眼中,我不僅是她的女兒,也是她的好朋友。”
這個故事,讓筆者覺得融洽的家庭關系更能催生諸多美好的能量。以往,提起年輕的一代,有人會覺得他們叛逆,也有人覺得他們不喜歡跟父母溝通;有人覺得他們很自私,一切都以自我為中心,將啃老當成天經地義,等等。但是,透過甘有琴的故事,卻讓人明白對于年輕一代的認識也會犯“一葉障目不見泰山”之錯誤,其實他們很看重親情,表達對家人和社會愛的方式更開放。
甘有琴的故事,告訴我們愛社會、愛家鄉的情懷離不開家庭的熏陶。大到國與國,小到家與家、人與人,國家與國家之間和諧相處,需要理解與尊重。人與人和諧、相愛,我們才會更加懂得進退,知道感恩,恪守君子相處之道,社會才會因為和諧而變得更加美好。試想一下,一個人連父母都不知道尊重的人,他(她)會愛他人、社會、國家民族?家庭是社會的細胞,一個人只有和父母關系融洽,并從中學會與人交往的和諧處世之道,才會為社會的和諧而不懈努力。甘有琴的成長不正是說明了這一點?
作為兒女,尊重父母、感恩父母、反哺父母,都是天經地義的。正是基于這份特殊的情感,中華民族的孝道才綿綿數千年生生不息、與時俱進;和諧才會成為推動社會進步的道德根基。然而,和諧不是單方面的。父母作為孩子成長路上的第一任老師,父母為人處世講和諧、存善念,孩子絕對差不到哪里去。一個熊孩子的背后,往往隱藏著比他們更熊的家長。父母的一言一行,他們從小看在眼中,父母粗暴則孩子暴戾,父母和諧則孩子平和,父母講原則懂規則,孩子同樣視誠信尊重為首要。因此不能簡單地將孩子和父母關系融洽歸為愛的肯定,他們的也在用努力為社會和諧奠定美好的基礎。
融洽的親子關系是文明家庭的基礎,文明家庭是社會美好的動力因子。客觀認識我們身邊的青年,家長要給他們搭建成長的舞臺。我們教育子女不僅希望他們能夠更加成熟,成為父母可以依賴的人,更希望他們從家庭起步,更好地走向社會,為社會進步做出應有的努力,這樣,家庭才更加充滿文明的力量,家庭成員中才會有更多的甘有琴茁壯成長,成為國家民族的棟梁之才。(福州文明辦 雷沛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