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年,浙江交通管理部門查處開車使用手機的違法行為92萬余起。今年以來,全省交管部門處理這一行為竟也高達45萬起。時間未過半,數據卻早已觸目驚心。為何駕車玩手機現象屢禁不絕?為何在家破人亡的慘痛教訓下,仍然有人以身犯險?筆者認為,這并不是手機綁架了人心,而是人們思想上對開車玩手機等不文明駕車行為的危害性認識還不夠深刻。
從現實來看,杭州、福建、溫州等地雖然針對不文明駕車均出臺明文規定,強調將采取扣分和罰款的方式對不文明駕車進行監督,但觸目驚心的數據卻告訴我們,規定的監督效果不盡人意。確實,很多地方對于不文明駕車往往注重處罰了事,在常態化開展教育引導等方面做得還不夠深入、效果還不夠明顯。而曾經因不文明駕車導致車禍的家庭深受其害,對于不文明駕車行為深惡痛絕,所以,發動這部分群體現身說法,借助交通監管部門、網絡等平臺開展警示教育活動,將不文明駕車行為的危害和影響以親身經歷的形式講述出來,引導效果勢必將更加明顯。
開車玩手機,痛快的不過一分鐘,耽誤的卻是一個人甚至是一個家庭的一輩子。據權威報道,開車打電話導致事故的風險比通常情況下高出4倍,其危險程度不亞于酒后駕駛,甚至在結束通話后的10分鐘風險仍然很高,使用手機的司機應急反應慢于酒駕,注意力下降37%、剎車反應慢19%、變更車道的能力下降20%。但在當今這樣手機泛濫的時代,人人有手機、人人依賴手機已經成為現實,所以,以文明駕車為目標,以增強司機安全駕車意識為途徑,發動少數群眾現身說法開展文明駕車警示教育活動就顯得十分必要。(莆田文明網 唐加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