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華傳統文化教育
文明風5月28日訊? 福安市陽頭街道陽春社區借用、整合共建單位和居民閑置的雜物間及通道,設置百米文化長廊,開辦居民活動中心、科普圖書室、四點半教室等,以服務群眾為根本出發點和落腳點,針對社區群眾的需求,分層次、分對象實行“六貼近六服務”,讓社區居民享受到“大事小事不出社區”的優質服務、豐富多彩的精神文化生活,引導人們積極參與文明實踐活動,營造和睦、和美、和諧社區氛圍,推動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在社區落地生根。
共建共享,整合社區閑置資源。陽春社區始建于上世紀八十年代,社區公共空間狹小,沒有活動場所。社區黨支部聯合駐區12個黨支部,建立駐區單位聯席決策機制、雙向服務承諾機制,形成事情共商、資源共享、難題共解、活動共辦、文明共創的“區域大黨建”工作格局。共建單位提供閑置的雜物間、通道,社區整合公共服務資源,連點成片,打造出百米文化長廊,開設文體活動、社區學校和科普中國e站等場所,開展文體和主題教育活動,服務社區群眾。
黨建+志愿服務,整合各界服務資源。致力于將社區黨建與志愿服務有機結合在一起,依托社區黨群服務中心建立志愿服務站,不斷壯大志愿服務陣地和隊伍。社區黨員、退休老黨員志愿者組建器樂隊、腰鼓隊等16支文體活動團隊和社區志愿者藝術團,實行常態化服務,吸引社區居民加入其中。隨著新時代文明實踐不斷深入,目前陽春社區共建單位、團體16個、志愿者226名,逐漸構建起“有困難找黨員,有時間做義工”的社區文明實踐服務體系。
社區愛心日活動鵬鵬修腳
“六貼近六服務”模式,零距離服務社區居民。以“六貼近六服務”模式,實現社區服務全天候、零距離、全覆蓋,不斷提高轄區居民幸福指數。一是貼近黨員群眾,開展理論宣講服務。積極發揮黨員群眾做好黨和政府的傳音筒作用,宣傳、講解群眾最想聽的惠民政策、最想學的知識和文明精神,推進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在社區落地生根。二是貼近困難居民,開展生活保障服務。開展送崗位、送政策、送技能、送服務“四送”活動。組織各類技能培訓,解決下崗職工再就業,并實現下崗職工100%再就業。三是貼近群眾訴求,開展人文關懷服務。運用“教育+管理”的幫教模式,從源頭疏導和化解矛盾。實現了社區事務“提前預防、及早介入、主動化解”,連續多年實現“零上訪”,群眾表達訴求的渠道更暢通。四是貼近留守群體,開展助老護幼服務。每日開放“四點半”學校,豐富孩子們的課余生活;每周舉辦“健康知識講座與心理咨詢”服務,構建敬老服務“五大網絡”,以“六心標準”為老年人提供九項居家養老服務。每月25日開展“愛心日”活動,努力做到“老人在家開心,子女在外放心”。五是貼近駐區單位,開展志愿互助服務。開展在職志愿者“八小時外奉獻社區”活動,形成“共建、共治、共享”志愿互助服務大格局。六是貼近居民生活,開展文體科教服務。圍繞和諧社區建設主題,每天開展文藝體育健身活動。“理論宣講”、“社區一家親”系列文體娛樂活動、“文明進樓棟”、“垃圾不落地”、“普法進社區”等接地氣的志愿服務項目持續開展。
增強了社區居民的歸屬感。建成社區文明志愿者協會,助老助學助殘、精準扶貧,成為愛意濃濃的“志愿者之家”;建成文化、教育、衛生、養老一站式服務的“鄰里之家”;建成由教師志愿者參與開設的“四點半學校”,硬筆書法、快樂作文、圍棋等興趣班,成為“青少年之家”;建成老年大學分校,配置圖書、文娛用品、療養設備,開設舞蹈、繪畫、剪紙等課程,成為帶動社區文化建設的“老年人之家”。還有每月固定的理發、洗腳、義診、體檢等豐富的社區文明志愿服務,提升了居民對社區的認同感和歸屬感。
促進了社區安寧和諧。充滿正能量的文化活動多了,許多居民的業余生活及興趣便從麻將桌上和撲克牌里轉移到了琴棋書畫與歌舞場中,一些居民實現了“從賭場到舞場、從酒桌到書桌、從熬夜到健身”的轉變,提高了社區居民整體文化文明素質和精神境界,更增進了居民間的交流與情誼,促進了社區和諧安寧。
引領文明實踐活動深入開展。舉辦大量卓有成效的文明志愿活動,社區涌現一大批優秀志愿者、好鄰里、好婆媳、文明家庭等優秀模范,以好榜樣興家風、淳民風、正社風,讓廣大黨員群眾獲得更多的幸福感、歸屬感,在歡樂的氣氛中宣傳新思想,凝聚正能量,弘揚新風尚,成為福安市新時代文明實踐的一個靚麗品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