漳州市致力打造美如畫卷的美麗鄉村
文明風5月23日訊? 初夏的漳州,草木蔥蘢。一片片現代化蔬果大棚生機盎然,一座座獨具風韻的農家別墅煥發新顏,一個個美如畫卷的秀麗村寨游人如織。鏘音鼓舞,蓬勃奮發,一幅秀美的鄉村新圖景正在這片廣袤的熱土上徐徐展開。
自十九大提出“實施鄉村振興戰略”以來,為充分發揮綠水青山優勢,走出一條能讓鄉村留住“形”、守住“魂”、吸引“人”的特色發展之路,2019年來漳州按照農業農村優先發展要求,瞄準構建城鄉融合發展的體制機制,聚焦“精準”和“實效”,鑄牢“文化振興”靈魂,優化“生態振興”支撐,奮力打造出福建省城鄉統籌發展、鄉村振興的“漳州樣板。
龍海市浮宮鎮田頭村憑借其“閩南古風、生態水鄉”的定位,被評為漳州市十大最美鄉村之一。
打造“可持續” 從生態佳到鄉村美
“車在山間過,人在畫中游,真是愜意啊!”五一小長假,來自南京的游客黃哲軒與朋友第一次相約漳州游玩,一路上的美麗風景,在他們腦海里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生態宜居是鄉村振興的關鍵。近年來,漳州圍繞“農村產業可持續、資源環境可持續、農村社會可持續”的綠色發展思路,以建設美麗宜居村莊為導向,以持續推進農村人居環境整治和農業綠色發展為抓手,加快實施化肥減量化、農藥減量化、茶產業綠色發展和畜禽糞污資源化整市推進,配套完善污水垃圾處置體系,建立起長效管護機制,全面打造綠色生態村莊。
“特別是今年來,我市還對現有‘裸房’分步實施整治,在各縣(市、區)打造‘無裸房村’,著力提升農村人居環境整治水平,讓農民擁有安居樂業的美麗家園。”市委鄉村振興辦負責人說。
“在這過程中,我們做到了四個心:信心、精心、良心、齊心,黨員干部中形成干事創業的氛圍,同時取得群眾的信任和支持。”龍海市浮宮鎮田頭村黨委書記郭水發表示,在黨員示范帶頭、群眾積極參與過程中,村子不僅按照“閩南古風、生態水鄉”的定位,大力開展村容村貌整治、傳統村落修復、名厝古宅保護、生態水系建設等工作,打造出“看山郁郁蔥蔥,看水玉帶環村,看鮮花綠樹映古厝,看小橋流水似仙境”的美麗鄉村,還與福建農林大學金山學院共建“田頭黨校”,引領該村加快鄉村振興步伐。
以農業資源為基礎、以產業融合為路徑,以“產業興旺、生態宜居、鄉風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為目標,鄉村振興的“漳州樣板”已足音鏗鏘,輪廓可見。
東山縣西埔鎮石埔村水上公園“水清園美”
注重“內外美” 以文化美促強合力
“實施鄉村振興戰略,要堅持內外兼修,既要通過農村環境整治解決好‘面子’問題,又要建好鄉村治理、鄉風文明建設等‘里子’,促進農村文化文明建設,實現產業興、農村美、農民富。”市委鄉村振興辦負責人告訴記者。
為了能打造出獨具漳州特色的“內秀外美”新鄉村,近年來漳州市積極發揮黨員示范戶、黨員致富帶頭人先鋒模范作用,積極加強組織振興保障,按照“黨組織堅強有力、自治組織規范有序、經濟組織健全完善、群團組織陣地穩固、合作組織和社會組織發展壯大”的要求,健全完善鄉村組織體系,凝聚鄉村振興整體合力。
按照“全域旅游·花樣漳州”、文明旅游等發展思路,漳州市還大力實施美麗鄉村建設,積極注入生態、休閑、旅游、康養等功能,開展鄉村旅游提質升級三年行動計劃,打造出一批星級鄉村旅游休閑集鎮、旅游村,在“農業+”模式的內涵和外延中加快344個富美鄉村和324個環境整治村的創建,帶動64011名農村建檔立卡貧困人口脫貧、166個貧困村摘帽不斷完善提升鄉村環境、村居品質。
走進東山縣西埔鎮石埔村創新打造出的“一園一廊兩廳三室”(黨建文化園,黨建文化走廊,村務陽光廳、支部活動廳,黨小組活動室、黨員閱覽室、愛黨教育室)等學習場所和活動陣地,黨的各項方針政策、谷文昌先進事跡、村規民約等信息借助圖文、實物等豐富形式向村民生動呈現,而集合了村務陽光廳、黨務村務網絡平臺、“村民懇談夜”等 “十位一體”管理模式的平臺渠道,更是讓村黨支部真正做到民思我想、民困我幫、民需我辦、民求我應,筑牢社會穩定和諧的第一道防線,促進村莊各項事業的全面發展。
“村企聯動”“三產融合”“漳臺合作”“人才驅動”“黨建引領”等多種鄉村振興的“漳州模式”的順利推進,正讓這片熱土煥發出鄉村文明新氣象,推動鄉村振興邁出新步伐。(漳州文明網綜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