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堅持管評分離,建立履職監管二元化機制。一是設立監督機構,專職負責考評。各職能部門負責對市容市貌、環境衛生、“兩違”治理、“河長制”、海漂垃圾、美麗鄉村等工作的日常管理,市創建全國文明城市工作指揮部辦公室由臨時機構調整為常設機構,對各職能部門創建履職情況進行督查考核,既避免“多頭指揮”,又實現管評分離。二是突出結果導向,創新考評機制。開發“石獅市文明天氣圖”管理平臺和“石獅文明督查隨手拍”系統,健全數字城管運行機制,組建創城督查考評員、數字城管信息采集員、市民志愿巡訪團、媒體暗訪團隊伍,出臺常態化創城考評辦法,實行市級主管部門、鎮辦、村級的分級聯動考評機制,累計發現問題8393處,逾期未整改率保持在0.1%以下。三是堅持獎優罰劣,強化考評應用。環衛一體化PPP項目實行服務費與績效考核結果階梯式掛鉤,既給予社會資本方成本壓縮空間,又倒逼社會資本方提高運營效率,實現財政資金使用的高效性。全市文明城市獎金發放制度實行以結果為導向的問責連帶責任制,對市直單位掛鉤村(社區)承擔的文明城市測評點未達標的,城管、公安、市場監督管理所等相關派駐機構和掛鉤的市直單位承擔連帶責任,均按一定比例扣除部分文明城市獎金,并責令責任單位作出檢查,對責任單位領導和責任人視情況輕重予以組織調整或組織處理。
四、堅持重點提升,建立設施建設市場化機制。一是集中分散資金,盤活存量資源。歸集、整合各口資金,每年清理預算單位的結轉結余資金,將清理出的本級資金50%作為補短板專用資金,提高資金使用效益。積極盤活機關、事業單位、國企和集體存量閑置資產資源,加強公共服務設施的整合利用,防止一邊投入、一邊低效浪費。二是聚焦短板問題,強化國企支撐。利用國企跟進投資大、收益薄、周期長的城市基礎設施領域開發建設,實施項目代建制,改革以來推進國有企業作為業主承接學校、市政設施、園林綠化等項目203個,完成投資額41.01億元。結合民生社會事業補短板三年行動計劃,謀劃生成公共停車場、老舊小區、農貿市場、環衛基礎設施、公共廁所等城鄉基礎設施改擴建項目37個,計劃通過國企融資方式投入48.8億元完成項目建設。截至目前,寶蓋山生態公園峽谷旅游路、寶蓋山風景區休閑驛站和廢棄石窟整治、寶蓋山生態公園、林邊社區智能立體停車場等12個項目已完成,其余項目有序推進中。(中共石獅市委文明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