梅列區舉辦鄰里節活動倡導文明新風
文明風5月7日訊? 移風易俗是社會文明進步的標志,是精神文明建設的重要內容。近年來,三明市積極倡導移風易俗,樹立社會主義文明新風尚,通過形式多樣的教育宣傳活動,多載體帶動,全方位推進,使移風易俗工作深入民心。
探路民間理事推動
在“二十四孝”典故編撰者郭居敬的故鄉大田縣廣平鎮,每年都有不少民俗活動。近年來,延續久遠的傳統民俗正悄然發生變化。今年,東西坑片東景、西園、豐莊、大吉四個村,恰逢五年一次的傳統廟會活動。在過去的時候,廟會期間親朋好友互相走動聯絡感情,各村村民免不了吃喝宴請,共同歡度。東景等四個村的“紅白理事會”經過磋商,向村民們發出倡議,廟會期間無論親戚朋友來訪,每家每戶盡量節儉吃素,為期6天,這個倡議得到了大家的認可,形成了節儉吃素的氛圍。
這次廟會活動,在各村“紅白理事會”提倡節儉辦事的引導下,總共花費6萬多元,比往年節約資金10萬余元。豐莊村黨支部書記羅施秀懷著喜悅的心情說:“這次活動能夠辦得紅紅火火,得到廣大村民的支持和認可,得益于移風易俗新風,為鄉村文明帶來了新氣象。”
在廣平鎮的大坋新村,新村規劃建設39座房屋,用于安置銘棟建檔立卡貧困戶。目前已建成30多座,安置點已入住近40戶。貧困戶喜遷新居,村民的臉上洋溢著幸福的笑容。搬進新居,兄弟們歡聚一堂,暢敘友情,更是注重節儉,簡化了一些不必要的禮節,改變以往每家每戶輪流請、輪流吃的習俗,避免了鋪張浪費,又不失人情禮節,群眾拍手稱贊。銘溪村黨支部書記張裕森說:“大坋新村貧困戶今天的幸福生活,憑借好政策、好風尚,這樣才能過上紅紅火火的日子。”
去年以來,廣平鎮多方征求意見并磋商,制定了《廣平鎮紅白喜事新風俗的決議》,廣平鎮“紅白理事會”會長郭良國參與了鎮里新鄉約出爐全過程。他說:“這個意愿是從民間萌發的。我們這兒有4塊洋面,洋里的村民代表經過共同商討,覺得這件事值得做。有了好的風尚引領,就會有新的氣象。”
移風易俗正在三明形成新的社會風尚。梅列區發動文明單位利用宣傳欄、公益廣告牌、LED電子廣告屏、微信公眾號、網站等開展移風易俗宣傳。三元區組織各級文明單位領導干部簽訂《移風易俗承諾書》,促使黨員干部對“帶彩打牌”等心有所戒、行有所止;發揮典型示范作用,組織轄區道德模范及身邊好人陳桂蘭、劉金福等,進社區、學校、機關舉辦移風易俗巡講活動,號召大家自覺抵制“帶彩打牌”、天價彩禮、大操大辦等不良風氣。將樂縣組織轄區各級文明單位積極開展移風易俗活動,簽訂拒絕“帶彩打牌”承諾書1.7萬多份。清流縣組織倡導廟會新風專項治理,開展“倡導移風易俗、弘揚文明新風”志愿服務走進長校鎮活動,通過喜聞樂見的演出形式和貼心為民的公益服務唱響“移風易俗”主旋律。
沙縣設計制作“婚事新辦、喜事廉辦、喪事簡辦、厚養薄葬”“以文明節儉為榮,以大操大辦為恥”等移風易俗系列公益宣傳廣告,在城區重要節點和公共場所宣傳展示,并在沙縣電視臺、沙溪之聲播放“移風易俗”公益廣告,今年共播出6000余條次。
在寧化縣,各鄉鎮成立移風易俗專項督查小組,在各村“過漾”(當地的民俗活動)期間,進行明察暗訪,通過走訪群眾、街面巡查等方式督查大操大辦“過漾”的情況。“過漾”習俗從一年2次縮減到1次,宴請規模減少一半以上。
沙縣切實解決殯葬領域的突出問題,進一步引導樹立“厚養薄葬”、文明辦喪的良好新風。高砂鎮樟墩村推行“以樹代墓”的新型殯葬模式,倡導樹立了“厚養薄葬”的文明新風。尤溪縣開展城區送葬治喪陋習專項整治,實現城區范圍出殯“零游街、零敲打、零法事”,治喪時間從平均5天縮短到3天,治喪成本每例減少約2萬元,喪事簡辦率達90%。
?
將樂南詞說唱作品《程門立雪》
傳統文化浸潤行動
福建藝術節全省群眾曲藝會演是福建省群眾藝術界的盛事。去年底,經過層層選拔,全省共13個作品入圍最后決賽,代表福建省近三年來群眾曲藝的優秀作品集中會演。來自全省各地的曲藝精品匯聚一堂,南音、南詞、錦歌、伬藝等地方曲藝曲種悉數登場。將樂南詞說唱作品《程門立雪》精湛的演繹,受到評委和觀眾的好評,榮獲三等獎。
《程門立雪》這個家喻戶曉的中華傳統典故出自《宋史——楊時傳》,講的是閩學鼻祖、將樂宋代大儒楊時尊師重道、誠心求學,拜師二程的故事。福建南詞代表性傳承人劉懷中將這一典故改編創作為將樂南詞說唱作品,生動、簡練地講述了楊時程門立雪、求學悟道的感人過程。將樂閩北南詞是將樂主要地方曲藝,俗稱“八韻南詞”,因為一個完整的正板唱段至少由八句唱詞組成,謂之“八韻”。根據將樂南詞前輩口口相傳,南詞是由一些浙江流浪藝人帶進將樂的。如今的浙江金華一帶的婺劇(或它的前身)應是將樂南詞的源頭。南詞是以清唱形式進入將樂,之前,它一直保持著清唱形式。劉懷中創作的將樂南詞說唱《趙書記治水》登上省、市文藝舞臺,從此成為南詞音樂流傳的主要表演形式之一。
在移風易俗的過程中,傳統文化成為最重要的一個推力。分別融入到“我們的節日”“道德講堂”“道德論壇”“鄰里節”活動之中,以活動倡新風。梅列區開展第十二個“鄰里節”系列活動,通過移風易俗公益有獎問答、趣味游戲、文藝演出等方式,在鄰里間推進移風易俗。沙縣將移風易俗納入“月月有戲”“非遺展演”“文化下鄉”“藝術扶貧”等文化惠民演出,改編快板《文明新風吹沙縣》、三句半《移風易俗新風美》、方言戲曲《破除陳規陋習、倡樹文明新風》等節目,深入社區、鄉村和校園巡演,宣傳移舊俗、除陋習、尚科學、倡新風,累計已展演45場次,受眾人數達3萬人次。
人是社區村居的主體,在移風易俗中,人們之間的交流與互動,也在形成著一股重要的力量。梅列區組織各鎮(街道)、村(社區)青年志愿者成立5支“移風易俗行動”志愿服務隊,直接參與到移風易俗的宣傳倡導中去。
泰寧縣指導各村(社區)組織群眾廣泛參與村規民約修訂,發揮111個村民議事會作用,圍繞誠信、友善、勤儉、孝敬等主題,制定適合村情的村規民約,同時召開道德評議會1000余場次,倡導文明鄉風。
大田縣對18個鄉鎮、266個村“紅白理事會”進行了調整,通過黨員群眾推選,將860余名德高望重、公道正派的老黨員、老干部、老同志充實到理事會中來,使“紅白理事會”成為來自群眾、聯系群眾、服務群眾、教育群眾、管理群眾的自治群體。
文明校園圍繞移風易俗主題,通過組織開展主題班會、黑板報、手抄報等一系列活動,開展勤儉節約經典教育、傳統節日教育、書法比賽、祭英烈等主題宣傳活動,積極引導學生努力做移風易俗的傳播者和踐行者。(三明市委文明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