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推行黨政機關、學校先行先試。目前,師大文學院、農大、東部8號地、區政府機關大院、區城管局、倉前街道機關及臨江街道機關等試點單位已全面落實垃圾分類工作。同時,區級及各鎮街、紅星農場垃圾分類中心均已掛牌,機構架設基本到位。
二、干濕分類后端運輸已全面籌備到位。目前,倉山區已設置12個濕垃圾專用機位,配置12部餐廚垃圾專用收集車,為干、濕分類做好準備。
三、引入杭州、寧波模式。采取社區引領、物業主導、分類企業協助的模式,在小區內設置智能化分類投放箱、免費向居民提供二維碼垃圾袋,引導群眾自覺投放。定期開展活動,與黨建結合起來,對于投放自覺的群眾給予通報表揚,并發放小獎品進行鼓勵;對于投放不自覺的群眾,通過垃圾袋上的二維碼進行追溯,由物業上門進行訓導,繼而采用鎖門禁、通報城管部門介入執法的強制方式,把不自覺投放的行為降低到最低程度。將垃圾分類納入居民公約,充分發揮社區志愿者、社區熱心黨員作用,通過義工的方式督導垃圾分類,全面樹立“自覺分類為榮、不自覺分類為恥”的大眾意識。
?四、全力構建2個示范街道建設。一是邀請垃圾分類企業專業人員,就垃圾分類工作的落地宣傳進行系統化的交流。二是就街道進行垃圾分類全面宣傳進行部署。三是建立街道辦評比制度。對街道辦垃圾分類評比勝出的科室頒發流動紅旗,充分發揮黨政機關的示范引領作用。四是開始全面入戶宣傳,分發宣傳手冊和《居民參與垃圾分類倡議書》。五是邀請熱心居民及志愿者參加“一日督導員”活動,對小區居民進行宣傳、鼓動,營造“垃圾分類,全民參與”的良好氛圍。
?5月1日起,倉山區采取“2+3”模式全面推行生活垃圾分類工作。2指兩類標準居住區。其中,臨江街道、倉前街道等9個鎮街為一類垃圾分類標準居住區;建新鎮、城門鎮等5個鎮為二類垃圾分類標準居住區,逐步過渡到一類垃圾分類標準;3指學校、機關企業事業單位及公共場所(含廣場、公園)等非居住區三大類主體。同時,實行“2+3”五類分法,基于干濕二分、危害與否、體積大小、可否回收的標準將生活垃圾分為濕垃圾、有害垃圾、大件垃圾、可回收物、其他垃圾,并實行分類投放、分類收集、分類運輸和分類處置。
?下一步,倉山區將以建立倉前街道、臨江街道2個“垃圾分類示范街道”為抓手,通過垃圾分類進校園、社區、小區等宣傳途徑,倉山區致力于逐步提升居民參與率,促進生活垃圾分類自覺養成。同時,在宣傳方式、宣傳途徑上持續發力,讓生活垃圾分類宣傳“無孔不入”,深入街頭巷尾,為生活垃圾分類工作全面鋪開造勢。(倉山區委文明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