東山社區書院舉辦非遺文化之二十四節氣主題講座
道德為本凸顯書院內涵。以鄉風評議為截體,積極開展“向身邊的人學習”,“好婆媳”、“好鄰里”、‘美麗德清嫂”等評議活動30余次,不斷釋放民間的道德力量,催生道德血液;以節慶節點和本土文化習俗為抓手,開展“重陽敬老禮”、“畢業感恩禮”、“送萬福進萬家”等文明禮儀和鄉風民俗活動60余次,實現“文以載道,以文化人”;以民間優秀家風家訓為引領,開展“尋找最美家庭”、“好家風文化節”、幸福家庭主題攝影展、美德在我家、“最美新同安人”等30余場各類“好家風進禮堂”活動,以家庭細胞的文明和諧促進社會道德建設水平的提升,涌現出“孝德東山”、“耕讀三秀山”、“多彩前格”、“廉政溪林”、“文明垵爐”、“孝親美人山”等品牌,打造“蔡復一讀書亭”、“林一柱廉政教育基地”、“前格茶馬古道”、“前格青少年社會實踐基地”、“鑫美園實踐基地”一批特色基地,深挖建設內涵,拓展書院活動范圍,提升村民整體素質。
調動社會資源參與社會治理。通過建立共同治理議事制度、社區共治承諾制度“兩大制度”,搭建區志愿者服務總站,初步構建形成由社區黨委及居委會、轄區共建單位、社會組織及各類協會、志愿者及居民“四位一體”的社區自治體系。三秀山社區書院打造“耕讀”品牌,發揮三秀山社區純移民安置村的特色,突出以三秀山蔬菜合作社為載體,發展瓜果長廊和鄉村旅游,
帶動群眾共同致富,成為移民村共同致富的典型。白云書院(工業社區大學)探索工業社區融合治理,圍繞為工業社區提供智慧支持和教育服務,推動工業集中區管理服務和社區自治機制有機結合,結合建設梧侶社區為核心的4大片區服務體系,探索園區組織多元融合,促進園區產業轉型、基礎配套改善、社區服務提升。創新管理模式,探索創新工業社區“小物業,大管家”模式,用“物業互聯網”思維,開展園區水電維修、新能源汽車租賃、小額貸款、配餐配送等一系列增值服務,全面提升社區整體管理水平。同時,積極探索組建工業社區理事會、工業社區事務協商委員會等社會組織,參與到工業社區的重大決策,積極協調解決涉及工業社區事務的矛盾糾紛,改善園區環境面貌和管理服務。推動園區企業主動融入工業社區建設,開展獎教助學、慰問老人,企業認領、認管綠化、企業把產品藝術化成工藝品等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