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鍵詞:鄉風
全國政協委員、中國文聯副主席、中國美術學院院長許江帶來了建設城鄉社區美育創新傳播平臺的提案。他認為,當前,城市化大規模推進,給農村帶來了巨大變化,鄉村面貌改新了改洋了,鄉風民俗也在流失,很多世代相傳的鄉土文化也面臨消減,鄉賢也正在式微。
全國人大代表、河南省輝縣市張村鄉裴寨村黨支部書記裴春亮指出,推進農村的移風易俗,需要重視“新鄉賢”的示范引領作用。“只要對這些人進行積極的引導和適當的支持,就能夠在完善農村基層群眾自治和村規民約中充分發揮他們的作用。”
全國政協委員、中國文聯副主席潘魯生建議,加強鄉村公共文化服務體系建設,以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為引領,開展“鄉風文明創建活動”“鄉村文化需求調查”,培育多元文化服務隊伍,充實文化服務力量。
全國政協委員、福建省泉州市政協副主席駱沙鳴認為,要以鄉情鄉愁為紐帶,從人們的精神家園吸引更多人才反哺鄉村,要研究村落的教化功能,制定鄉規民約,凝聚崇德向善力量,營造開放開明、精致精準的人文環境,推進鄉民自治,注重鄉村振興的規劃先行,突出重點、分類實施,典型引路。
關鍵詞:誠信
全國政協委員、中央音樂學院聲樂歌劇系主任張立萍注意到,“懲戒學術不端”出現在政府工作報告中。“大家為什么對學術不端行為這么氣憤?因為學術不端就是對學術的踐踏和玷污,是一種社會不公平現象。”
全國政協委員、火箭軍裝備研究院某所總工程師李賢玉建議,加強頂層設計,整合地方信用資源,建立全國范圍內的個人信用共享體系;加快信用立法工作,對個人信用信息收集、保護、使用標準予以規范;拓展個人信用信息的使用范圍,形成失信懲罰機制;要培育誠信文化,在全社會形成誠實守信的社會風尚。
全國人大代表,廣東中盈盛達融資擔保投資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長吳列進說:“我們都是誠信的傳播者、踐行者,最終也是受益者。”
全國政協委員、國務院臺灣事務辦公室副主任陳元豐倡議要在全社會形成以講誠信為榮、不講誠信為恥的社會風尚,不能讓“騙子文化”侵蝕民族文化。
關鍵詞:榜樣
全國政協委員、民進中央副主席姚愛興今年兩會分組討論上帶來的發言題目是:《講禮儀守規矩讓文明之花開遍中華大地》。他建議要樹立一大批群眾身邊可親、可敬、可學的“最美典型”,充分發揮群眾身邊先進典型的示范帶動作用,讓“好人”成為家喻戶曉的社會名人、爭相效仿的道德榜樣和看齊對照的價值坐標,用群眾身邊可親可學的榜樣來引領社會風尚。
全國人大代表、山東省淄博市原山林場黨委書記孫建博接受中國文明網采訪。中國文明網 鄧植尹 攝
關鍵詞:法規護航
全國政協委員、海南省政府教育總督學潘惠麗呼吁,加快“家庭教育”國家立法。她認為,家長對孩子的教育更多依賴學校,對自身作為教育者的身份認識不足、教育理念不夠正確、教育方法不科學,甚至不夠理性;社會對家長缺乏有效地指導,造成家長與孩子、家庭與學校矛盾糾紛頻發,已成為嚴重的社會問題。加快“家庭教育”國家立法工作有現實基礎,亟須加快進程。應制定“家庭教育促進法”,明確家庭教育的國家戰略定位,明確家庭教育的責任主體,明確家庭教育的獎懲制度。
全國人大代表、上海社會科學院副院長張兆安今年帶來了關于制定《個人信息保護法》的建議。他建議在個人信息保護立法中,針對未成年人心智尚未成熟,缺乏足夠的認識能力和控制能力等問題,必須為未成年人提供特殊且全面的保護,防止其信息權益受到侵害。
全國人大代表、陜西律師協會副會長方燕建議修改《未成年人保護法》,她認為應在該法中提出信息與通信權的概念,讓網絡安全有具體的權利支撐。此外,該法也應在適當的地方增設與此相關的原則性法律條文,與其余條文相互滲透,形成和諧自治的法律邏輯體系。
全國人大代表、山東省淄博市原山林場黨委書記孫建博則建議,針對紅色文化資源的保護和傳承立法,他說:“紅色文化立法是一種保持黨和國家政治穩定、文化繁榮的一個重要途徑,只有法律的保護,才是真正意義上的保護,只有法律要求上的傳承才是真正地傳承。”(張殊凡鄧植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