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支隊伍 深入基層宣傳
“‘水如環帶山如筆,家有藏書隴有田’,這副楹聯體現著客家‘耕讀傳家’的文化精髓。”在有著800多年歷史的宣和培田村,年過七旬的連城民言宣講團成員吳美熙精神矍鑠,正在給游客講解古村的歷史人文和客家文化精神。
吳美熙是培田古民居的“活百科全書”,他以自己對古村的了解,結合古民居家風家訓文化,為黨員干部、學生、村民、游客帶來了一場又一場內涵頗豐的宣講。
組建于2015年的民言宣講團,像吳美熙這樣的成員還有很多,他們有的是理論專家,有的是非物質文化遺產傳承人,還有的是民間藝人。這個45人的團隊,從各行各業而來,發揮著各自的所長,匯成一支宣傳思想文化的精銳隊伍。
“之所以叫‘民言’,是希望用民嘴來傳遞黨和政府的聲音,以更接地氣的方式宣傳好思想文化。”連城縣委宣傳部副部長羅衛妮說。除了每月堅持開展理論進基層宣講,宣講團還利用當地的非物質文化遺產項目、紅色文化、歷史遺跡等,把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中華傳統文化等內容巧妙地結合在一起傳播。
這樣的例子比比皆是:宣講團成員鄒文暉以《項南主政八閩事跡和項南精神》為題,深入宣講項南的改革精神和務實清廉的品格;宣講團成員楊芳,以牌匾文化為主題,融入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進行宣講;四堡雕版印刷技藝非遺傳承人馬力,在進行雕版印刷技藝講演的同時,傳播雕版文化……
“民嘴”不僅能說,還能唱。宣講團中,71歲的李貞煜是閩西客家十番音樂國家級非遺代表性傳承人,他牽頭組建了“金嗩吶”文藝小分隊,自創傳達十九大精神的南詞鼓書《圓夢中華》等節目,深入基層演出宣講400余場。“十番音樂來自于民間,把十九大精神、移風易俗、掃黑除惡等通過他們喜歡的方式進行宣傳,群眾也易接受。”李貞煜說。
目前,民言宣講團宣講達700余場次,參與的干部群眾達3.9萬人次。“宣講團把面對面的集中宣講,變為點對點的分散宣講和多方位的宣傳,大大提高了宣講的實效性。”羅衛妮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