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隊伍 見行動
如今,每逢節假日,荔城區就組織機關黨員志愿者深入鄉村社區,走訪慰問掛鉤貧困戶、孤寡老人、困難黨員、計生戶、殘疾人等重點人群,廣泛開展送溫暖志愿服務活動,營造崇德尚善的良好氛圍。
新時代文明實踐,重在實踐,主體力量是志愿者,主要工作方式是志愿服務。近年來,荔城區將“奉獻、友愛、互助、進步”的志愿者精神與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中國夢相結合,通過完善工作協調機制,建立健全志愿者招募注冊、志愿服務培訓管理、志愿服務保險以及供需對接、志愿服務記錄、社會工作者帶志愿者、星級認定和嘉許回饋、黨團員帶頭等八項制度,推進志愿服務專業化、多樣化建設,實現資源使用和服務效益最大化。
荔城區文明辦工作人員邱青青告訴筆者,為積極發揮大學生志愿者的作用,該區在全市首家成立了返鄉大學生團委,把寒暑假返鄉大學生凝聚起來,開展系列學雷鋒、青春扶貧等活動,引導大學生畢業后回鄉投身到美麗莆田建設中去。“青春助家園項目”就是創建的品牌志愿活動之一,通過契合時間點,結合傳統節日等開展不同的活動,使農村留守兒童感受關懷和溫暖,同時傳承農村優秀傳統文化和鄉風民俗。截至目前共開展了12期,該項目獲評團中央“全國農村基層團建創新項目”。
為推動志愿服務與“互聯網 ”深度融合,荔城區建立“1 6 N”志愿服務機制,在成立區總隊——鎮街分隊——區直專業分隊——村居小隊四級文明實踐志愿者隊伍的基礎上,著力打造“互聯網 ”志愿服務平臺。該平臺通過“線上線下”點單式服務,為需要幫助人員和志愿者間提供信息交互,方便城鄉群眾應急呼叫、轉接等,有效開展專業化、精準化志愿服務。同時,該區還通過設立新時代文明實踐“融媒體”平臺,做好志愿者的組織引導、登記注冊,依托荔城區新時代文明實踐志愿服務平臺、APP和微信小程序等,進一步整合組建專業志愿分隊,壯大文明實踐志愿服務隊伍。
目前,荔城區共有在冊志愿者9200多人,新時代文明實踐志愿服務隊115支,值得一提的是,區各套班子領導還帶頭注冊“荔城區新時代文明實踐志愿服務平臺”APP。
除陋習 樹新風
春節元宵期間,荔城區禁止燃放煙花爆竹區域內路面干凈整潔,幾乎聽不到燃放的聲響,空氣比往年清新多了。
據悉,早在節前,各鎮街就開始了禁燃的宣傳。西天尾鎮宣傳委員王向鵬介紹,今年,該鎮龍山、北大、后黃等14個平原村居首次列入禁止燃放區域。鎮里高度重視,及時成立相關工作小組,采取“六有”(廣播有聲音、街面有活動、馬路有橫幅、小區有展板、手機有短信、禁燃區有標識)開展宣傳活動,確保禁燃工作取得廣大群眾的理解支持。同時,全面加強執法力度,組織執法力量和各村居干部,在銷售、存放煙花爆竹的倉庫等重要環節進行巡查,嚴執法,抓典型。
開展禁止燃放煙花爆竹只是荔城區做好移風易俗工作的一個方面。為全面深化移風易俗工作,推動移風易俗向縱深開展,該區按照“疏堵結合、以疏為主”的工作方針,制定《荔城區深化移風易俗倡導文明新風工作實施方案》,明確紅白喜事操辦的流程和標準,建立婚喪嫁娶事宜登記備案制度,實行紅白理事會事前介入、事中監督、事后總結制度,建立健全區、鎮、村(社區)三級移風易俗工作組織。區里由區紀委、區委文明辦牽頭,成立移風易俗工作督查小組,對全區鎮街、區直相關部門移風易俗工作進行督查檢查;各鎮街則由鎮紀(工)委、宣教辦牽頭,對轄區村(居)移風易俗工作存在問題限期整改到位情況進行自查;各村(居)則成立由村支部書記為第一責任人,村“兩委”干部為成員的村級紅白理事會領導小組,負責抓好村民的教育、監督和管理。
全區各村(社區)建立健全“四會”(紅白理事會、宮廟董事會、老協會、志愿服務站)等群眾組織作用,堅持重在正面引導、重在建設養成、重在群眾自覺的原則,發動群眾開展鄉風評議,引導群眾自我管理、自我提高,推動移風易俗活動開展取得實效。
為確保移風易俗工作推進有力、常抓常新,該區建立移風易俗問題督查清單和整改管理臺賬制度,對轄區各鎮街、村居在移風易俗領域存在的突出問題進行督查,歸納整理形成問題清單,全面掌握全區移風易俗活動開展情況,并就存在問題制定整改目標、時限、標準、要求拿出具體意見,對標整治,及時總結,規范提升,形成一套切實可行、務實管用的實施細則。
風成于上,俗形于下。截至目前,荔城區轄區所有建制村(社區)全部修訂了村規民約,荔城區攝影家協會、作家協會等行業協會也紛紛修訂行業自律章程,將移風易俗融入其中,“全民參與、自我約束”成為新氣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