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銀珠參加市婦聯舉辦的“三八”國際婦女節108周年暨“我家這五年”攝影作品頒獎晚會
文明風2月1日訊(通訊員 蘇莉)家,不僅是一種情感牽掛,更是一個人安身立命、修身立德的起點。家和則家庭興、家族興、家國興、萬事興。
婦女在社會生活和家庭生活中具有獨特作用。近年來,市婦聯認真貫徹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特別是總書記關于家庭文明建設系列重要講話精神,立足家庭主陣地,著力打造“家”文化,充分發揮婦女在建設好家庭、涵養好家教、培育好家風上的作用,積極推動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在家庭生根,推動形成社會主義家庭文明新風尚。
典型示范,向上向善氛圍濃
“‘家和萬事興’,一個和睦的家庭之所以和睦,我們一家總結出一條經驗就是:‘真誠待人、和睦相處、互敬互愛’。”首屆“全國文明家庭”榮譽獲得者邱菊珍,有個既普通又特殊的家庭,家里除了丈夫、女兒、婆婆外,還外帶了一個侄女。
“婆婆已經和我們共同生活20多個年頭了,工作雖忙,但我一直努力在做一個‘好媳婦、好妻子、好母親、好伯母’,協調好家庭事務,使整個家庭和諧融洽。”邱菊珍介紹,17年前小叔子離異,把4個多月的女兒寄養在她家里,十幾年來,邱菊珍從不厚此薄彼,孩子吃的穿的用的,她都準備兩份,每年的“六一”兒童節和孩子生日,她都會陪著孩子一起過,打心底把侄女當作“小女兒”來疼。邱菊珍夫妻給了侄女父母般的溫暖和愛,孩子從小就親切地叫她“伯母媽媽”。
“家是愛的地方,不是講理的地方。”第十一屆福建省“五好家庭”代表陳美英把這句話經常掛在嘴邊,她家四代同堂,大家庭其樂融融,令人羨慕。作為永安總醫院總院區心理科主任醫師,結婚多年來,她與愛人鄭世隆相敬如賓,夫妻倆不斷學習進取,先后發表論文60余篇,在6·18海峽兩岸職工創新成果展上獲得金獎4項、銀獎4項、銅獎2項,獲得三明市科技進步獎2項。
在我市像邱菊珍、陳美英家這樣和睦的家庭還有很多。市婦聯深知典型示范的重要性,近年來,其依托全市1920個城鄉婦女之家,以群眾自薦、互相推薦、組織推薦的方式,通過尋、樹、創、曬、講、演、展、播等形式,在全市大力開展尋找“最美家庭”、創建“五好家庭”、推薦“文明家庭”、評選“好婆婆、好媳婦”等活動。
2017年以來,全市共有4戶家庭分別獲評全國“五好家庭”“最美家庭”,57戶家庭獲評省級“五好家庭”“最美家庭”。
活動引領,家風家訓深入人心
2018年3月7日晚,市婦聯舉辦的紀念“三八”國際婦女節108周年暨“我家這五年”攝影作品頒獎晚會隆重召開。通過網絡公眾投票及專家評選出的10組“我最喜歡的家庭攝影作品”,20組“優秀攝影作品”獲得者,用自己的方式與大家分享了他們的家庭故事。
張銀珠就是其中一員。2012年,張銀珠加入了巾幗志愿者隊伍,從“愛心媽媽”到寧化縣第一個紅十字志愿者、“公益女漢子”,現在的她已經成為“寧化公益代言人”。
5年來,她為200多個貧困孩子和114戶貧困母親爭取了簡單公益、恒申慈善基金、福建螞蟻力量、壹基金等愛心團體的資金和幫扶物資,累計達60多萬元。
在張銀珠的影響下,其丈夫張凌鴻也投身其中,女兒張愷俐也早早成為愛心公益隊伍的小成員。“合報之木,生于毫末”,張銀珠一家攜手行走在公益路上,用他們微小的力量,在淳樸家風中彰顯仁心大愛之美,用真情傳遞溫暖,用愛心譜寫人生。
營造良好風尚要靠活動去推動,也必然要求不斷創新優良家風的傳播途徑。大田縣廣平鎮在五龍山廣場上連續舉辦2屆“孝老愛親”道德模范表彰活動;泰寧縣新橋鄉嶺下村將“孝老愛幼、妻賢子孝、鄰里互助”等家庭美德寫進嶺下村村規民約;尤溪縣將朱子家訓印成字帖,傳唱朱子之歌,朱子家訓印發至各地誦讀傳揚、書寫懸掛、宣傳展播……
此外,市婦聯還依托各地歷史文化資源,深入挖掘本土文化,積極培育獨具本土特色的家風家訓教育基地,讓當地傳統家風家訓重新煥發生機。大田縣廣平鎮是中華孝典《二十四孝》編撰者郭居敬的故里,居敬書院于2017年6月落成揭牌開館,迎來了各級領導、專家學者調研,北京、上海各地大學生,全市、大田縣許多中小學生前來接受孝行孝道教育,如今,居敬書院已成為“孝文化”傳播基地。目前,全市已創建尤溪桂峰村、大田廣平村等省級家風家教示范基地3個,市級家風家教示范基地5個。
齊心協力,家庭教育再提升
《禮記·大學》中說:“所謂治國必先齊其家者,其家不可教而能教人者,無之。”家教家風是家庭文明建設的基礎,是引導家庭成員感知、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重要渠道。
“家庭教育是良好家風的根基。”2018年度福建省最美家庭代表,三明市實驗小學教師張儷瑛認為,好家風的養成要從細微處著手。
張儷瑛是一名臺胞,上世紀80年代中期,當她還是個孩子的時候,就跟隨父母親從臺灣來到祖國大陸,并在三明落戶。
成為了一名教師后,她默默關愛著班上的每一位學生,她所擔任班主任班級的表現總是位居前列,屢屢被評為“文明班級”。
張儷瑛十分重視家庭教育,從女兒小時候開始,她便開始教女兒背誦《三字經》和《弟子規》,讓孩子懂得為人做事的道理;告訴女兒端午節、中秋節等傳統節日的典故,注重傳統文化的傳承。當家中老人生病時,她總會以自己的行動做表率。女兒在潛移默化下,也學會了細心照料老人,為生病的外婆端茶喂藥噓寒問暖。
“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師,我們的一言一行都會影響到孩子,所以一定要做好表率。”張儷瑛說,除了言傳身教外,他們也會尊重女兒的選擇,鼓勵女兒在寒暑假去參加社會實踐活動,到社區做義工,為社區的老爺爺、老奶奶義演天津快板、吹樹葉口技和寫春聯,打掃樓道衛生,讓大家分享快樂生活。
家規、家教、家風三者環環相扣,授業、傳藝、傳精神相輔相成,一家之規遞傳幾代形成了一族之風,成為家族精神的體現。
天下之本在家。家庭建設絕非家庭內部的事,而事關國家、民族和社會發展的未來,需要社會各界的廣泛參與。一直以來,市婦聯認真貫徹習總書記“三個注重”要求,把做好家庭工作,發揮婦女在社會生活和家庭生活中的獨特作用,作為婦聯組織服務大局、服務婦女的重要著力點,多措并舉,積極推動我市形成愛國愛家、相親相愛、向上向善、共建共享的社會主義家庭文明新風尚。開展“幸福婚姻大講堂”公益巡講;推動建立市婚姻家庭調解中心;舉辦“三明智慧父母讀書會”“好父母成長訓練營”“家教微課群”等公益項目;在中小學校開展“百校千場”家庭教育公益講座活動,舉辦專題講座1000余場次,受益家長2.5萬余人。(三明日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