陽春社區青少年之家教育志愿者為孩子們授課
志愿者在活動現場。
互聯互通,服務向基層延伸
那么如何做到文明實踐接地氣、聚人氣,真正為基層群眾帶去文明新風,打通宣傳群眾、教育群眾、關心群眾、服務群眾的“最后一公里”呢?
寧德市通過高標準抓好總體設計、高素質建好工作隊伍、高質量開展實踐活動,切實將文明實踐活動推向深入,力求進一步提升廣大干群的思想境界、道德水平和文化素養,培育文明鄉風、良好家風和淳樸民風,努力打造新時代文明實踐的“寧德模式”。
被群眾稱為一所面向農村“沒有圍墻的大學”的鄉村教育院是福安市新時代文明教育實踐基地之一。該院2017年3月成立了市、鄉鎮(街道)、村(社區)三級全覆蓋網絡,實現城鄉社會教育資源的統籌整合。
該院副院長蘇培園介紹,鄉村教育院是專門服務群眾的公益培訓學習機構,助力提升福安群眾道德素養和文化水平。學院堅持“凝聚群眾、引導群眾、以文化人、成風化俗”的指導思想,已組建黨建、家庭教育、職業技術技能、心理健康等志愿者隊伍,志愿者達800多名。
如今,通過固定講堂、流動講堂、自助講堂和網絡教學等形式提供教育培訓服務,總受眾突破68萬人次。
福安“民富中心”服務網絡也是當地面向農村的一個綜合服務平臺,已在全市19個鄉鎮(街道)建立了32個基層“民富中心”,為農村群眾提供“5 X”服務,即提供行政代辦、零售便利、農村電商、鄉村教育、誠信民富小額金融等5項標準服務,同時根據實際需求,提供若干項拓展服務。民富中心各網點常年開放,免費服務,成為新時代文明實踐活動的亮點。
據了解,“民富中心”市級運營點匯集全市近200款特色農副產品,幫助鄉村特色農產品上行外銷,承辦了溪潭岳秀臍橙節、范坑油茶文化節等10余場農事節慶活動,銷售農副產品達1170萬元,其中幫扶困難群眾農產品銷售達230萬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