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明風1月25日訊? 2018年,連江縣以“一個黨員一面旗幟,一個支部一座堡壘”為目標,以“牢記宗旨,一心為民,志愿服務,奉獻連江”為口號,按照“一支部一亮點”“一隊一品”的思路,積極探索“黨建+志愿服務”模式,創設“幸福接力”鄰里守望、“暖心上門”助老扶幼、“心手相牽”精準扶貧、“護水哨兵”愛河護河等8個志愿服務項目庫,用實實在在的服務成效切實提高群眾的幸福感和獲得感。
建強“紅色陣地”打造暖心驛站
抓陣地,打基礎。搭建“縣委主導—基層黨委主管—基層黨組織主抓”三級管理機制,制定出臺《連江縣關于深入開展黨員志愿者服務行動的實施方案》和《連江縣黨員志愿者服務行動實施辦法(試行)》等指導文件,從規范招募注冊、加強培訓管理、建立服務記錄、健全激勵機制等方面規范制度建設。
建隊伍,促保障。依托村級綜合服務中心、鄉鎮黨校村級教學點、社區活動室等場所建立“黨員志愿者之家”28個,在“志愿云”平臺上成立志愿團隊1273支,下撥專項啟動資金90萬元,定制了2萬多套黨員志愿服務衣帽,推動黨員在居住地常態化駐點,經常性開展志愿服務。
強管理,重服務。建立“群眾點單、支部下單、黨員接單”的“三單制”服務模式,全年針對空巢老人、殘疾人、留守兒童等特殊人群接單635人次,“零距離”對接社會需求。探索推行志愿服務工時兌換精準服務“愛心儲蓄”機制,試點建立1個黨員志愿者積分換購點,發放志愿者服務積分卡1230張,以時間換積分,以積分換星級,以星級換物品,形成“人人爭當志愿者”的良好氛圍。
創新志愿項目 助力常態長效
關懷式服務暖人心。建立“黨員志愿者+社會工作者”協作機制,多個社區與福建理工學院、鳳城醫院、濟雅醫院建立常態化合作關系,“多對一”牽頭幫扶36戶貧困家庭。依托社區設立鄰里互助中心,采取112名黨員固定綜合包戶和社會工作者臨時招募相結合的辦法,每月定期開展深入孤寡老人家里“敲門看看,幫忙干干”,并開設“鄰里課堂,經驗我來傳”“鄰里廚房,幸福我做煮”“鄰里幫扶,你說我來做”等特色活動35場次,“同片而居、相鄰而居”的街坊情更加融洽。
融入式服務傳黨音。錄制普通話版與連江話版“雙語版”黨課音頻課程,360余名黨員志愿者為全縣4000多名70歲以上老黨員發放了“黨課隨聲聽”,并定期做好調試和更新音頻工作,實現黨課下鄉、送學上門。縣“鄉村黨校流動宣傳隊”“文藝輕騎兵”等志愿服務隊帶頭進鄉村、下海島,頂風冒雨,早出晚歸,以送文化、送歡樂的慰問演出為主,以器樂合奏、閩劇演唱、舞蹈、武術等多個藝術形式為支撐,演出達20余場次,16000余人來“捧場”,被群眾贊譽為連江的“烏蘭牧騎”。
便民式服務樹正氣。結合“三比三爭”“黨員責任區”“黨員示范窗口崗”等活動,推行機關、企事業單位黨組織和在職黨員向社區報到開展志愿服務的“雙報到”制度,黨員志愿者通過搭建“辦證快捷服務平臺”“一站式服務辦證點”“認責承諾、亮牌示范”等服務,大力推行代辦重大項目審批、提供延時服務等便民利民措施,并在社區認領微心愿1220多個,營造“工作在單位、業余做志愿、奉獻雙崗位”的良好態勢。
拓寬服務半徑 凝聚服務合力
強化教育培訓。推行“1+1+1”培訓模式,即每人每年至少參加一次輪訓,認領志愿服務前至少參加1次崗前培訓,從事有一定危險性的志愿服務項目至少參加1次專業培訓,各基層黨(工)委全年開展培訓125場次,培訓志愿者1.1萬人次,讓黨員在“愿服務 懂服務 會服務”中增強黨的凝聚力和戰斗力。
堅持分類指導。依托行業系統建隊伍,發揮部門和單位的職能優勢,先后建立醫護、助殘、環保、交通、消防等專業志愿者總隊,吸引3千多人次黨員參與。發動社會組織帶隊伍,邀請90余名黨員志愿者入駐“谷雨”“四海”服務隊和“大風車”社工服務站,形成“社工引領志愿者,志愿者協助社工”的良好氛圍。吸納退休黨員強隊伍,建立水兵舞蹈隊、太極拳隊、柔力球舞蹈隊、夕陽紅舞蹈隊、老干部門球隊等12支服務隊,開展活動89場次,做到退休不褪色,繪就“夕陽紅”。
強化宣傳造勢。打造“互聯網+黨建+志愿服務”模式,充分利用連江新聞網、電子屏、“海連江”、“金鳳正能量”微信公眾號等縣級各類媒體,廣泛宣傳黨員志愿者服務的先進典型,涌現出“連江文藝輕騎兵”“百人愛心助孤團” “紅透堡正青春”黨員志愿服務隊等先進典型,號召更多的人加入到志愿服務隊伍中來。(連江縣委文明辦報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