永安市2018年三八文藝匯演:畬族民俗舞蹈《儺面祈福》(吳彩云拍攝)
文明風1月15日訊(通訊員 吳彩云)拙作蘊真情,網織“文明聲音”;傾心綿薄力,參與“文明革命”。
永安市鍥而不舍努力創建全國文明城市,把文明村鎮創建放在重要位置,立足“本土文明”,推進鄉風文明。
鄉風文明,是文明村鎮創建的重要內容和成效標識之一,是建立在農村經濟發展、農民富裕有“余力”、克服賭博等不良習俗有“閑暇”等基礎之上的。
永安市注重城鄉結合,以城帶鄉城鄉并進持續推進文明村鎮建設,2018年以來,永安市深入貫徹落實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按照文化振興、生態振興、鄉風文明等目標要求,持續推進鄉村振興戰略,在文明創建工作中查問題,分責任,改短板,把“城市管理”的相關做法向農村“延伸”,多措并興推進農村精神文明建設,“城鄉合拍”進而促進全國文明城市創建工作。
一、“本鄉本土”先行,傳承民俗文明
鄉村文化是鄉風文明的延伸和載體,賦予了鄉村“別樣”的鄉情,讓“村落精神”有所寄托,使“游子鄉愁”有所依附。
一是挖掘傳承民間文明。永安市立足“本鄉本土”,挖掘和培育鄉土文化文明,形成永安民俗文化的“文明顏色”。如小陶鎮八一村的“朱氏九節龍”、五一村的“馬燈”、“新民故事會”,三星、紅星村的“洋頭漢劇團”;安砂鎮的農民秧歌隊;洪田鎮的民俗民樂隊;以及被譽為“中國戲曲藝術奇葩”、“民俗文化活化石”的青水畬族鄉大腔戲等等。永安市委文明辦曾組織人員配合青水畬族鄉,深村入戶見人采編民間山歌,以“普通話押韻”形式改編重寫出55首共計12000多字的青水山歌。
二是豐富鄉村文明內涵。永安市重視傳統節日活動,將此作為文化惠“農村”的新形式,納入文明村鎮創建的重要內容,努力推進農村文化繁榮發展,提升農村精神文明創建整體水平。市委文明辦堅持抓好“我們的節日”主題文化活動,特別把春節、元宵、清明、端午等傳統文化活動與道德講堂活動相結合,組織文明單位與“掛包”村開展好“我們的節日”活動;市廣播電臺制作“留住鄉愁”學講永安話、感受永安文化等專欄節目,向群眾宣傳“鄉土”文化的厚重和美麗,激發群眾的“鄉土”自豪感,受鄉愛國;支持群眾在龜山公園等處舉辦山歌對唱等“日常”活動的同時,重大節日組織全市性“規模”活動。如:永安市委文明辦聯合有關單位,2018年6月8日,在將軍山公園門口舉辦端午詩會,展示和宣傳“我們的節日”地道的本土文化元素;2018年9月13日,舉辦永安市“記住鄉愁·我們的節日——中秋”大型文藝晚會,以此為文明點贊,為永安喝彩,聚愛鄉情懷。
各鄉鎮、街道在傳統節日中組織富有地方特色的民俗活動,如:安砂鎮迎燭橋彩燈、槐南鎮張大闊公做場戲、羅坊鄉左拔村板凳長龍鬧新年、青水鄉打黑獅鎮邪驅儺舞蹈、貢川鎮正月十五放花船送瘟神、上坪鄉九龍村九龍花燈巡展、小陶鎮桐林村二月初一過大年、城區迎新春唱山歌等等,群眾喜聞樂見踴躍參與,使民間習俗代代相傳。
永安市委宣傳部堅持把繁榮農村文化,作為宣傳思想文化工作的重點,通過夯實農村文化陣地、幫扶農村文藝隊伍、搭建配送進城平臺等措施,積極探索并實現了農村文化發展從“文化下鄉”到“送戲進城”的重大轉變,有力推動了農村文化繁榮發展。
目前,農民自辦春節聯歡晚會已成為永安市農村文化發展一大亮點。從2016年起,永安市已經連續舉辦了3屆農民春節聯歡晚會,所有鄉鎮參加,農村文藝愛好者、返鄉大學生及務工人員積極參與,農民演員“累計”逾1000人次。文化部門免費提供流動舞臺車及燈光音響設備。村民自編自導自演,在選材、編排節目的籌備過程中,農民春晚“波及”全市范圍,如此鄉土氣息濃厚的“村晚”,立足于鄉土民俗之基,綻放純樸的鄉村文明,傳承發展提升農村優秀傳統文化。成為一場時間長、范圍廣、參與面大、生動活潑、接地氣的群眾性精神文明創建活動。從一個側面,反映出永安市農村文化的繁榮景象,展現出鄉村文明的勃勃生機。
永安市通過舉辦農民春晚等大型“農民集中”式文化活動,深入挖掘農耕文化蘊含的優秀思想觀念、人文精神、道德規范,充分發揮其在凝聚人心、引導群眾、淳化民風中的重要作用。并堅持創造性轉化、創新性發展,不斷賦予“春晚”時代內涵、豐富其表現形式,而保持其獨特魅力,吸引群眾廣泛參與,村民文化素質和文明程度得到提高,鄰里更加和睦,帶動鄉風文明。
在抓好傳統節慶民俗文化活動的同時,永安市著力完善農村文化服務“體系”,打造15分鐘鄉村文化服務圈,實施廣播電視村村通、鄉鎮綜合文化站和村文化室、農家書屋、電影下鄉等重點文化惠民工程,完善文化廣場、文化大院等村級文化場所。鄉鎮基本實現了集鎮一條街道、一處休閑式公園、一座達標公廁、一個文化活動中心、一個農貿市場“五個一”;行政村基本實現一個村牌、一條好路、一片風景林、一個文化活動場所“四個有”。持續開展農民文化百村賽,科技、文化、衛生“三下鄉”、流動舞臺車“送歡樂下基層”等活動,如:2018年以“半臺戲”為載體,結合“掃黑除惡”“帶彩打牌”“文化三下鄉”“傳承紅色文化”等活動,配送各類文藝演出、非遺展示55場次,服務群眾萬余人,實現活動常態化。
二、“美麗鄉村”示范,城鄉文明共建
永安市堅持健全完善創建文明村鎮工作運行機制,成立活動協調小組,制定考評辦法,建立鄉鎮、街道分管精神文明領導聯席會議制度,組織開展農村精神文明建設工作調研,制定新農村精神文明建設規劃,以共建、共育、共興、共利、共榮、共強為原則,擴大農村先進面,促進城鄉一體化。
各鄉鎮廣泛開展文明村鎮和文明家庭創建活動,發揮示范輻射效應,從早年的“掛星級牌、立村規民約、記公德簿、書治家訓、貼小康致富圖、設家庭臺賬本、建村民議事會、辦文明夜校、編鄉土教材、樹文化長廊”等形式起步,逐步推進星級文明戶評選,持續進行文明家庭創建活動,2018年5月15日在美麗鄉村示范村霞鶴村表彰35戶五好文明家庭、最美家庭。并循序漸進引入城市管理機制,充實集鎮環衛隊伍,實施垃圾歸袋、停車歸點、廣告歸欄、經商歸店、攤位歸片等“規范”化,使村容村貌持續改善,美麗鄉村理念深入人心。
永安市注重發揮美麗鄉村建設示范作用,持續鞏固提升2014—2017年60個美麗鄉村的建設成效。專門設立鄉村振興資金,重點扶持年經營收入10萬元以下的村級集體經濟發展,2018年通過以獎代補的方式共補助730萬元。城鄉建設用地增減掛鉤所得收益,全部用于耕地保護、鄉村振興和脫貧攻堅。2019年,計劃投入鄉村振興資金2200多萬元,主要投向農村振興建設、農村扶貧事業、“福田貸”貸款貼息等。以美麗鄉村建設成果,示范和帶動鄉風文明。
三、“一約四會”實踐,移風易俗宣傳
永安市開展移風易俗宣傳、鄉風民風評議,農村“一約四會”宣傳實踐活動,至目前全市228個行政村基本實現“一約四會”全覆蓋,有效遏止社會帶彩打牌、生活奢侈、餐桌浪費、盲目攀比、厚葬薄養等不良風氣。
永安市農村“一約四會”宣傳實踐活動,系文明村鎮創建的創新性舉措,經過精心策劃,2018年5月9日,永安市精神文明建設指導委員會辦公室啟動常態“一約四會”宣傳實踐活動,組織全市15個鄉鎮、街道的228個行政村展開具體行動。意在助力永安市爭創全國文明城市、推動鄉村振興戰略實施、努力建設美麗鄉村,推進全市移風易俗行動成為常態,從而有效遏止社會帶彩打牌、生活奢侈、餐桌浪費、盲目攀比、厚葬薄養等等不良風氣,弘揚新時代文明風尚。
在全市農村深入開展“一約四會”宣傳實踐活動,具體內容“一約”即村規民約修訂;“四會”即村民議事會、道德評議會、紅白理事會、禁毒禁賭會。
一是修訂“一約”。全市11個鄉鎮和4個街道牽頭,分別組織轄區村對原有各村村規民約進行修訂,結合新時代增加新內容。既要結合本村發展實際和“鄉土”民風民俗傳統文化,傳承“本村”優秀傳統約定俗成,蘊含向善向上的力量;又要增補新內容即新時代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元素,融入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教育實踐,體現新時代發展“元素”。努力做到精練、易記、可操作、村民認同,具有廣泛約束力和影響力。該項工作將于6月底前基本完成。
通過村規民約,從“文件制度規定”角度,規范和約束村民群眾相關行為規范,比如不能大操大辦婚禮等,引導村民自我管理、自我教育、自我服務,提升文明道德素養,讓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從“理論教育”在農村落地生根化為群眾的日常行為。
二是完善“四會”。由鄉鎮街道指導各自轄區的行政村,根據“四會”不同作用、不同任務,“招賢納士”,吸收有較高政治覺悟和參政議政能力、堅持原則、作風正派、辦事公道、熱愛集體,有較高威信和有較強代表性的村民“入會”,組建完善村民議事會、道德評議會、紅白理事會、禁毒禁賭會。同時,建章立制,明確“四會”職責任務,制定議事評議辦法。特別要求各級文明村鎮“文明帶頭”,率先建立“四會”并常態開展活動,建立臺賬記錄材料備查制度。全市228個行政村相關組織建立完善工作,將在8月底前完成。
三是活動“常態”。常態宣傳新村規民約。在村部、村口、廣場等醒目位置,借戶外廣告牌、村公益宣傳欄等平臺進行長期固定宣傳,或組織志愿者進村入戶開展宣傳,使新村規民約潛移默化進入群眾頭腦,成為共同遵守的一種思想準則和行為規范;常態標識組織制度。“四會”機構組織成員名單、職責任務、議事辦法、操作規則等須上墻公示,設立舉報箱,接受群眾監督。
永安市發揮“四會”作用,組織村民經常性開展道德評議、陳規勸阻、陋習制止、違法嚴查、文明宣傳、先進表彰等活動,激活鄉賢文化,使“四會”成為農村弘揚文明新風、助推健康生活的“橋梁”“紐帶”。并結合新村規民約宣傳,廣泛開展一創、一評、一推、一隊、一榜、一堂、一場“七個一”主題實踐,即創建文明村鎮、評選星級文明戶、推薦文明家庭、組建志愿服務隊、設置善行義舉榜、建立家風家訓堂、建設文化廣場;宣傳“身邊”先進典型,整治黃賭毒、封建迷信、非法宗教等問題和歪風邪氣,引導群眾在參與中向上向善,自覺以能為家鄉“添彩增光”而自豪,自覺弘揚優秀家風家訓,培育崇德向善的淳樸民風和厚道家風,使移風易俗成為群眾的自覺行為,從而由點到面、由表及里、生動活潑推動農村精神文明建設。
與此同時,永安市在條件較好的27個鄉村振興示范點推行建設家風家訓館。培育省級文明村鎮7個、三明級文明村鎮15個、永安級文明單位67個,成為文明創建的“主力軍”。
四、“文明帶頭”引領,志愿服務延伸
永安市堅持發揮文明單位“文明帶頭”的“文明力量”,從“政策和機制”上保障志愿服務活動的持續推進。2018年8月,永安市委文明辦制定并組織實施文明單位(校園)掛包路段責任制,以“制度”督促相關文明單位、文明校園也即責任單位,從2018年9月中旬開始,每月至少2次到掛包路段進行環境衛生清理,開展文明交通宣傳等志愿服務活動。把志愿服務活動作為文明單位的“義務”,納入文明考評。并將志愿服務活動由城區向農村延伸,讓志愿者“紅馬甲”的身影遍布城市鄉村,弘揚奉獻精神,帶動鄉風文明
各級文明單位、文明校園、文明村鎮積極行動,做公益好事“爭先恐后”具體生動:各級文明單位完成掛包路段“規定動作”的同時,積極參與全市性大型志愿服務活動,長年為市級文體活動提供秩序維護等綜合志愿服務;各級文明村鎮因地制宜開展志愿服務活動,如:安砂鎮開展“垃圾不落地?文明好習慣”家園清潔行動;全國文明村鎮大湖鎮軍民共學雷鋒,駐地部隊不但參與環境整治活動,某部還與大湖中心小學結對子,開展“暖冬計劃?關愛學子”捐資助學活動;貢川鎮建立留守兒童之家;西洋鎮常年服務敬老院老人;上坪鄉以“圓夢女孩”志愿行動,幫助農村女孩實現“微心愿”;羅坊鄉的“我愛大豐山”環保清潔活動也較有影響。2018年永安市舉辦首屆“為文明點贊?我是志愿者”演講比賽,其中鄉鎮街道組40名志愿者參加海選賽,其中6位選手晉級12月5日“國際志愿者日”決賽并獲獎。
燕城愛心協會等民間志愿團隊也將服務向鄉村延伸,如新太陽愛心協會每月定期到上吉山村等農村空巢老人頤老院為40余老人理發,燕城愛心協會發起每季度愛心支教活動,愛心同盟群定期到曹遠鎮敬老院護理群友捐種的林木和打掃環境衛生等。開展城鄉優秀志愿服務攝影比賽,出版志愿同行畫冊。
位于鄉鎮的如大湖中心小學、西洋中心小學等各級“鄉村文明校園”,并沒有因為不在城市沒有劃定的“責任路段”而“放棄責任”。學校把組織師生到學校周邊、集鎮、景區等地方,開展“撿拾散落垃圾”等清理環境衛生志愿服務活動,納入文明校園創建“內容”,傳揚志愿奉獻精神,影響周邊村民,推進鄉風文明。(永安市委文明辦供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