志愿服務公益廣告宣傳。來源:泉州文明網
優化環境 推進城鄉綜合治理
橫穿東嶺東興路的斗尾疏港高速公路橋下,原是建筑渣土、竹架、牛糞等堆積如山的衛生死角,占地面積約50多畝。而東嶺赤石村卻“變廢為寶”,將該地的土地資源充分利用,整修成燈光籃球場、廣場舞場、老年人健身場等,“垃圾場”變為了休閑廣場,成了村民茶余飯后的好去處。在巖峰村,過去破敗的旱廁群,如今被改造成規劃齊整的停車場;在龍石村,昔日污濁的河道變為清澈明凈、花草如茵的“綠島”;潮樂村過去荒蕪的舊廠房,如今已變身寬敞明亮的“小洋房”……
2015年以來,該縣投入3億多元建設美麗鄉村,實施項目289個,重點抓好65個創建村的環境整治、設施完善、舊村居改造。投入6200多萬元,建設6358個視頻監控點、12個鎮級監控中心和218個村級視頻監控室,城鄉各社區、村視頻監控實現全覆蓋。
通過綜合考評的手段來推進城鄉綜合管理,制定城鄉環境衛生、城市管理、海漂垃圾專項、縣域主干道兩側綜合管理專項和創城實地測評點第三方委托測評專項等考評管理辦法。建立城市管理聯席會議制度、城市管理協調工作制度和環境衛生落后八項推進措施,及時協調解決城市管理的重點難點問題。突出綜合整治,通過縣長辦公會,協調解決一些職能交叉、職責不清、推諉扯皮的問題,進一步明晰了交通護欄、環境噪聲、集貿市場、生活污水排放、建筑立面安全隱患、建筑垃圾填埋場建設、縣域主干道控制區等多項城市管理職能。
同時,積極開展環境衛生、市政設施、市容秩序、牛皮癬、交通秩序、集貿市場、渣土車滴灑漏整治、老舊小區等八大專項整治,推動環境綜合整治向縱深覆蓋。全省首創“無癬城區”創建模式,推動城市“牛皮癬”整治市場化取得明顯成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