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明風12月17日訊? 冬日午后的排練中心,不知誰人敲響了揚琴。順著舒緩悠揚的琴聲走進排練廳,只見文藝輕騎兵隊員們正在做著2018年最后一場演出前的排練準備。有人在調試樂器,有人在背誦臺詞,有人在吹著笛子......他們身后的白墻上寫著紅色的大字“文藝輕騎兵”。不一會兒,輕快的音樂響起,女演員伴隨著節拍在臺上飛舞起來。雖然穿的是寬松的練功服,但還是看得出舞蹈動作有板有眼,似蝶舞翩翩。
輕騎兵隊長陳景連在臺下,認真審視排練中的每一個細節。一曲終了,他立即放大音量,用厚實的腔調對演員們在排練中出現的問題逐一指出。歌聲悠揚,舞步翩躚。兩年的時光稍縱即逝,自從演出隊成立兩年以來一起唱過的歌、走過的日子卻如昨日星辰閃耀在老隊員們的心中。11月12日,連江縣文藝輕騎兵獲得了福建省最佳志愿服務項目。365天、一臺車、 18個人、36場演出......在榮譽的光環下,我們不禁要問:這樣一支由平均年齡在60歲的老年人組成的文藝隊,為何能取得如此的成績,又付出了怎樣的艱辛?讓我們走近這個團隊,聆聽他們臺前幕后的故事。一頂貝雷帽,一件皮外套,有時端著水杯,背著藍色雙肩包,文藝輕騎兵“聯絡員”鄭家敬看起來依舊精神矍鑠,可一點都不像是個快七十三歲的人。
退休前他是建設急先鋒,敬業愛民。熱愛,奉獻,傳承...在他的話語里,這些詞都是他最樸實卻又最堅定的行動!“退休后,我要去做什么?我想,我還是要去做群眾最需要我去做的事情。”退休后鄭家敬順勢而為,將二十余名熱愛藝術的隊員緊緊地連在一起,以實際行動響應政府構建文明社會的提倡,活躍群眾文化,給群眾帶來文藝演出。無論在生活中還是表演時他總是樂呵呵的,每次排練他都熱情洋溢,不斷用語言和行動調動起大家的高漲的情緒,以便用最好的狀態投入到接下來的節目排練中,用心用情為人民群眾創作出、奉獻上一場場群眾滿意的高質量演出。一個成功的團隊一定離不開“領頭羊”。“從發展到壯大,應當說與他的辛勤付出和無私奉獻分不開,沒有這位“聯絡員”,我們輕騎兵走得不會這么順利。”排練間隙,隊員游元忠深有感觸地說。
在黨政領導關懷下,這支文藝輕騎兵經歷了萌生、探索、發展的艱苦歷程。每逢周一、周三、周五,66歲的隊長陳景連都會帶領隊員來到活動室進行排練,20多名隊員齊集排練廳,一排就是一整天。晚上7點,整個鄉野已闃寂無聲。地處城區郊外的幕浦村禮堂前燈火通明,歌聲不斷,舞步婆娑。“去年以來,有觀眾向我們提議,希望文藝隊能演夜場,我們便應群眾的要求幾個地方都改為夜場。”說這話的正是隊長陳景連。
為了適應夜場燈光和掌握音箱,陳景連經常帶隊提前1個多小時就到達演出現場。演完夜場后的到家時間經常是晚上十點后。按照他的話說,“我們不是專業演員,但我們要以專業的標準來要求自己。”緊迫的時間下,隊員們自我加壓,鉚足了勁,堅持排練,有時排練完水還沒顧上喝一口,下一遍就又開始了。“這首歌開頭的調慢了。”“有個地方不太順暢。”……為保證節目整齊劃一、完美協調,隊員們相互請教指點,動作、眼神、表情,每一個細節都可謂“吹毛求疵”。心貼心得交流,驅散了冬夜的寒氣,為鄉村的文化生活點亮了一盞明燈。“受益人數增加,效果更好,只要民眾受益,我們多付出點就值得。”陳景連說道。臺上十分鐘,臺下十年功。
文藝輕騎兵的舞蹈隊訓練強度也很大,比賽前的集訓,每天練習時間不能少于5小時,為了提高演技,讓大家學得了、跟得上,舞蹈隊在秀琴的帶領下,從選歌、選舞、編排、到隊形不厭其煩,一遍又一遍,從零基礎學起,沒有教材自己編一起學。看到大家的進步,秀琴覺得一切都值得。排練中,隊員們建立了深厚的友誼,從音律討論到閑暇相聚,他們是摯友,更是家人。
文藝輕騎兵的中阮演奏者兼主持人——陳淑生。提起她相信不止是我,大家對她也是熟悉不過,每次的演出總少不了她那一段段生動的開場白和串詞。話音剛落,演出正式開始后,陳淑生便又匆匆坐回座位準備演奏。在她的口袋里始終裝著一個筆記本和紙,里面記錄了滿滿的臺詞和演出時存在的問題。既要演出,還要統籌做好主持工作,“一人兩角”,兩年來陳淑生一直充當著這樣的角色。記得有一段時間陳淑生咽炎嚴重,反復看病吃藥也不見好,為了不影響演出,只能晚上加班加點寫臺詞背臺詞,甚至發動家人幫忙打字。因為他們是文藝輕騎兵的隊員,大家齊心協力,輕傷不下火線。陳淑生說,其實不光是她,隊里每一個隊員身上都有與眾不同的閃光點。
隊員熊碧霞已經升級為奶奶,既要照顧家里,又不舍得放棄這份“事業”;隊長陳景連意外腳拇指受傷,因一場比賽人數不夠,在家休息了三天就忍著傷痛,堅持來排練;隊員吳松實,女兒剛生了寶寶,希望他能夠幫忙帶孩子,為此差點和女兒鬧別扭,如今一邊帶孩子,一邊來回奔波參加輕騎兵的活動;家住福州的陳穎,仍堅持早早來到排練室,幫大家做好準備工作;邱德光,電工退休沒有多少退休金,還是堅守“崗位”不計回報;還有陳韶華,一有演出便帶上自己的相機為隊員們拍照、整理影像資料……說起這些故事,陳淑生總是停不下來。
團結的組織,優秀的隊員,感人的瞬間,經典的臺詞,精湛的演技,這是我們對輕騎兵最好的詮釋。雖然這支文藝輕騎兵的隊員已不再年輕,沒有了昨日的芳華,但他們對藝術的一往情深、對黨的事業的無比忠誠,他們的心始終同時代脈搏一起跳動,他們的精神,他們的信念依然年青,依然俊秀!“雖然我們頭發白了,身形變了,聲音也不再圓潤了,但是我們還要發揮余熱,用歌聲盡情地歌唱美麗的連江,歌唱幸福的生活,歌唱偉大的時代。”談起文藝輕騎兵的未來規劃,72歲的鄭家敬顯得有些激動。(連江縣委文明辦報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