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了適應夜場燈光和掌握音箱,陳景連經常帶隊提前1個多小時就到達演出現場。演完夜場后的到家時間經常是晚上十點后。按照他的話說,“我們不是專業演員,但我們要以專業的標準來要求自己。”緊迫的時間下,隊員們自我加壓,鉚足了勁,堅持排練,有時排練完水還沒顧上喝一口,下一遍就又開始了。“這首歌開頭的調慢了。”“有個地方不太順暢。”……為保證節目整齊劃一、完美協調,隊員們相互請教指點,動作、眼神、表情,每一個細節都可謂“吹毛求疵”。心貼心得交流,驅散了冬夜的寒氣,為鄉村的文化生活點亮了一盞明燈。“受益人數增加,效果更好,只要民眾受益,我們多付出點就值得。”陳景連說道。臺上十分鐘,臺下十年功。
文藝輕騎兵的舞蹈隊訓練強度也很大,比賽前的集訓,每天練習時間不能少于5小時,為了提高演技,讓大家學得了、跟得上,舞蹈隊在秀琴的帶領下,從選歌、選舞、編排、到隊形不厭其煩,一遍又一遍,從零基礎學起,沒有教材自己編一起學。看到大家的進步,秀琴覺得一切都值得。排練中,隊員們建立了深厚的友誼,從音律討論到閑暇相聚,他們是摯友,更是家人。
文藝輕騎兵的中阮演奏者兼主持人——陳淑生。提起她相信不止是我,大家對她也是熟悉不過,每次的演出總少不了她那一段段生動的開場白和串詞。話音剛落,演出正式開始后,陳淑生便又匆匆坐回座位準備演奏。在她的口袋里始終裝著一個筆記本和紙,里面記錄了滿滿的臺詞和演出時存在的問題。既要演出,還要統籌做好主持工作,“一人兩角”,兩年來陳淑生一直充當著這樣的角色。記得有一段時間陳淑生咽炎嚴重,反復看病吃藥也不見好,為了不影響演出,只能晚上加班加點寫臺詞背臺詞,甚至發動家人幫忙打字。因為他們是文藝輕騎兵的隊員,大家齊心協力,輕傷不下火線。陳淑生說,其實不光是她,隊里每一個隊員身上都有與眾不同的閃光點。
隊員熊碧霞已經升級為奶奶,既要照顧家里,又不舍得放棄這份“事業”;隊長陳景連意外腳拇指受傷,因一場比賽人數不夠,在家休息了三天就忍著傷痛,堅持來排練;隊員吳松實,女兒剛生了寶寶,希望他能夠幫忙帶孩子,為此差點和女兒鬧別扭,如今一邊帶孩子,一邊來回奔波參加輕騎兵的活動;家住福州的陳穎,仍堅持早早來到排練室,幫大家做好準備工作;邱德光,電工退休沒有多少退休金,還是堅守“崗位”不計回報;還有陳韶華,一有演出便帶上自己的相機為隊員們拍照、整理影像資料……說起這些故事,陳淑生總是停不下來。
團結的組織,優秀的隊員,感人的瞬間,經典的臺詞,精湛的演技,這是我們對輕騎兵最好的詮釋。雖然這支文藝輕騎兵的隊員已不再年輕,沒有了昨日的芳華,但他們對藝術的一往情深、對黨的事業的無比忠誠,他們的心始終同時代脈搏一起跳動,他們的精神,他們的信念依然年青,依然俊秀!“雖然我們頭發白了,身形變了,聲音也不再圓潤了,但是我們還要發揮余熱,用歌聲盡情地歌唱美麗的連江,歌唱幸福的生活,歌唱偉大的時代。”談起文藝輕騎兵的未來規劃,72歲的鄭家敬顯得有些激動。(連江縣委文明辦報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