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田縣桃源鎮農民喜獲豐收場景
實施鄉村振興戰略,擦亮鄉村底色,扮靚面子,做實里子,內外兼修,讓農村的生活環境“靚起來”。
生態治理是實施鄉村振興戰略的根基。全方位聚焦“天藍、地綠、水凈”,推進“廁所革命”、鄉村生活垃圾和污水處理全覆蓋,改善農村人居環境,建設美麗宜居鄉村。今年來,全縣把“農村清潔家園行動”作為鄉村振興推進工作的發力點,每季度召開一次現場會,全縣動員、全民參與,按照“掃干凈、清溝渠、保常態”的要求,打一場鄉村人居環境整治攻堅戰,徹底扭轉農村臟亂差的局面。
“清潔家園,從我做起。鄉村要振興,生活環境必須干凈、整潔。”10月20日,我們來到建國村,村書記田生炳告訴我們:“今年,村里已經開展5次環境衛生整治活動,黨員干部積極向群眾宣傳清潔家園的意義,引導群眾自覺參與。該村一名村民游加基告訴我們說:“廁所革命正好‘革’到鄉親們的心坎上。自從廁所改造后,村里干凈多了,不臭了,娃娃們上廁所也不害怕了,大家很滿意。”
堅定實施鄉村振興戰略,全面提升“河長制”,扎實推進農村清潔工程全覆蓋、城鄉垃圾無害化處理、畜禽養殖污染和農業面源污染治理,集中力量打好污染防治攻堅戰。完成文江溪流域防洪堤、建設溪流域安全水系等項目建設,開工建設前坪溪小流域水土流失綜合治理、均溪河石牌、華興段安全生態水系等項目,全縣完成水土流失綜合治理5萬畝以上。繼續實施“四綠”工程,加強造林綠化管護,鞏固提升省級“森林城市”創建成果,切實保護和改善城鄉生態環境。
實施鄉村振興戰略,積極打造農業新產業新模式,實現一二三產業融合發展,讓農業農村“強起來”。
通過實施鄉村振興戰略,使農業更有體面的產業。在市民餐桌上,蘿卜只是一道非常普通的菜肴。電子商務中心運營,為農民搭建了“互聯網+農業”的應用平臺,拓寬了雪山蘿卜的銷售渠道,帶動農民增收致富。
隨著農業轉型升級步伐的加快,大石永強合作社積極探索實踐“家庭農場+社員工廠”模式,致力于打造蘿卜小鎮,帶領廣大社員投身農村一二三產業融合發展,通過產業鏈延伸提升產品附加值,實現“做好一顆蘿卜、壯大一個產業、帶動一方經濟、富裕一方鄉親”的多贏目標。
屏山鄉充分挖掘村域內旅游資源優勢,通過吸收社會資本發展鄉村旅游,村集體以聯合開發、入股分紅等形式參與合作經營,實現村財增收。2018年,依托2個國家AAA級旅游景區,村集體參與入股項目7個,實現周邊5個村村財增收95.3萬元。今年,總投資5000萬元的來三斤(廈門)網絡科技有限公司農特產品展示展銷中心運營項目在大田落地生根。
產業興旺是鄉村振興的關鍵所在,產業發展是鄉村振興的“造血工程”。抓好總投資1億元的福建中澳生態農業有限公司富硒圣米加工項目,延伸米業全產業鏈,力爭建成“澳門糧倉”。開展農特產品文創活動,做足“鄉味”,著力打造“硒望大田”公共品牌,實現一村一品。通過田園綜合體項目,建設桃源富硒農業公園和屏山茶葉公園,培育6個小康示范村休閑農業項目,帶動小康示范創建。
年實現線上銷售額1億元以上。抓好總投資3.5億元的福建田小茗有限公司依托互聯網+農業延伸茶產業項目,擴大線上線下生產,發展連鎖企業,做活茶飲市場,帶動茶葉升級。建立大數據平臺,推進“一品一碼”全過程可追溯體系建設,開展信息網絡進村入戶,實現數據共享,有效管理和服務。
加快發展休閑農業與鄉村旅游,打造了堯治河等一批知名鄉村旅游目的地,培育了屏山吳山等地茶旅山鄉等一批特色品牌,設計了5條休閑農業與鄉村旅游精品線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