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明風12月11日訊(通訊員 高上釵)自開展移風易俗專項整治活動以來,大田縣對移風易俗工作進行了深入研究和安排部署。從人民群眾的渴望期盼出發,積極順應民意,制定出臺了《大田縣關于開展移風易俗“紅白喜事大操辦”專項整治活動的實施方案》。縣里專門成立了移風易俗“紅白喜事大操辦”專項整治工作領導小組,以堅決糾正“紅白喜事”大操大辦、鋪張浪費、互相攀比等不良現象,整治占道搭棚治喪、占地毀林建墓等歪風陋習為切入點,縣精神文明建設指導委員會向全縣黨員干部群眾發出倡議書,提倡婚事新辦、喪事簡辦、厚養薄葬、積德行善,形成全社會崇尚文明、秉持節儉的良好風尚。但是移風易俗是千年的難題,是一項長期復雜的系統工程,是思想觀念的革新,做好這項工作,宣傳是一個關鍵,移風易俗要持之以恒久久為功,需要各級各部門和全社會的共同參與,共同推動。日前,縣精神文明建設指導委員會,深入開展“六項行動”推進移風易俗全面改革,將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厚植于群眾思想中,不遺余力地倡導勤儉持家傳統美德,構建與現代文明相適應的新生活。
核心價值觀融入行動。結合農村特點,廣泛開展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教育系列活動,推動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落地生根、入腦入心。要深入挖掘中華優秀傳統文化蘊含的思想觀念、人文精神、道德規范,立足農村實際,努力實現其創造性轉化、創新性發展,使之真正與新風尚相契合,讓中華傳統美德展現永久魅力和時代風采。深入挖掘孝道文化、紅色文化、廉政文化等本土文化資源,樹立孝老愛親、文明節儉的文明新風。通過設立宣傳欄和公益廣告、懸掛宣傳標語、組織專題宣講,廣泛開展主題宣傳活動,充分利用電視臺、網絡媒體等宣傳平臺,強化典型示范,深入開展“道德模范”、“身邊好人”、“最美人物”等活動。在移風易俗工作中涌出來的先進模范人物,加大宣傳力度,在全社會營造崇尚移風易俗的濃厚氛圍。發揮農村鄉賢作用,大力宣傳移風易俗,使他們在鄉村振興、促進鄉風文明中,展示更大的作為,實現更大的社會價值。把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宣傳教育融入到民間文化、地方戲曲、鄉間小調、農村廣場文化、網絡文化作品中,融入到老百姓生活文化表現形式里,在喜聞樂見、易記易行的生活娛樂中。從思想上開化農民、解除禁錮,旗幟鮮明地向全社會發出倡議,大造聲勢,大造移風易俗的輿論氛圍,在全社會形成共識,使農村風俗改良成為群眾的自覺行動。
婚喪禮俗整治行動;在原有整治基礎上,實施“婚喪新辦”倡導計劃,倡導“婚事新辦、喪事簡辦、其他喜慶事宜不辦”新風,倡導集體婚禮、旅游結婚等婚慶辦理形式,倡導塔葬、樹葬、海葬等生態殯葬模式,倡導喬遷、生日、升學等喜慶事宜不辦的做法,教育引導農民群眾破除低俗陋習,控制人情往來,抵制講排場、擺闊氣的歪風邪氣。大力推進殯儀服務場所建設,制定相關喪事簡辦程序,提供規范化治喪、吊唁、守靈等殯儀服務,把群眾家中辦喪逐步引導到殯儀服務場所集中辦喪。通過殯葬協會、老人協會、紅白理事會等社會組織,深化殯葬禮數改革,形成農村喪事簡辦、厚養薄葬等殯葬文化氛圍。當前,移風易俗已經形成共識,呈現出良好的工作態勢,為此,我們必須乘勢而上,一步一步地把工作往細里做,堅持問題導向,加強破立結合、疏堵結合,深入分析原因,因勢利導,耐心說教,破除低俗陋習,建設新文化,讓群眾內心接受、愿意參與,不斷往深里走、往實里走、往心里走。移風易俗不僅卸掉了群眾的經濟負擔,也減輕了精神壓力,促進了社會風氣好轉,真正讓群眾更具獲得感、幸福感。
殯葬改革民生行動。各村、社區及有關部門將治理散埋亂葬、亂建墳墓納入城鄉環境綜合整治工作和精神文明建設考核重要內容,建立長效機制,進行目標管理考核。發揚中華民族“尊老、敬老、愛老、孝老”的傳統美德,傳承優良家風,弘揚尊重生命、慎終追遠等思想文化,弘揚厚養薄葬的文明理念。倡導生前盡孝,逝后文明殯葬、不講排場不比闊氣的良好風尚;大力推行不占或少占土地、少耗資源、少使用不可降解材料的節地生態安葬方式,提倡節地生態安葬,保護生態環境,要采取拆除遷移、覆土深埋、綠化改造和植樹遮擋等方式分類治理。城鎮化規劃和項目建設中涉及的墳墓,一律遷入經過審批的公墓進行安置。非公墓區一律不得新建墳墓,不得對舊墳墓進行翻新擴建。實行骨灰安放流向跟蹤管理,從源頭上制止濫葬亂埋,構建殯葬改革常態化管理機制。以“殯葬文化”為內容,創新殯葬文化教育實踐載體,弘揚殯葬優秀傳統文化,倡導生態文明、綠色環保的喪葬新風,努力在全社會樹立起文明、節儉、平安、依法的新型喪葬觀。加強村民自治力度,充分發揮村(居)委會、紅白理事會和老年協會等基層組織作用,督查本轄區移風易俗村規民約落實情況,發現違規問題及地通報整改。
文化禮堂教化行動。建設農村文化禮堂,要按照“文化禮堂、精神家園”的定位,充分融合傳承傳統文化、弘揚主流價值、豐富文體活動等功能,使農村文化禮堂成為人們內心向往、精神寄托的一個場所。突出“以身邊人講身邊事、以身邊事教身邊人”,將近年來,大田縣評選表彰的各級道德模范、“身邊好人”等先進事跡充實到文化禮堂堂,切實提升道德感染力。組織開展節慶禮儀、鄉風文明、教育培訓、文體娛樂等各項活動。結合傳統節日和重要節慶假日,重點開展春節祈福迎新、慶祝國慶、重陽敬老、兒童開蒙、成人儀式等文化禮儀活動。以文化禮堂建設為契機,倡導文明高尚的生活方式和勤儉節約的優良傳統,讓文化生根、使文明落地。從規劃建設著眼,引導群眾將農村現有的宗祠和廟、殿、宮等信仰場所與文化禮堂進行有效整合,使民間信仰、宗族姓氏文化傳承與禮堂文化相融相合,從而達到破除封建迷信、弘揚先進文化、建設精神家園的目標。通過挖掘文化禮堂服務功能,豐富文化內涵,開展農村祭祀祠堂文明打造行動。從管理運行著力,發揮群眾在文化禮堂長效管理、活動開展、評價評估三個環節中的主體作用,使群眾成為文化禮堂建設的管理者、參與者和受惠者,使文化禮堂成為群眾自愿、自主、自覺參與承辦紅白喜事的場所,引導群眾辦理紅白喜事從高檔酒店走向文化禮堂,使文化禮堂成為培育婚喪新風的學堂,實現節儉治家的文化平臺。
鄉風文明評議行動。利用村規民約來推動移風易俗、弘揚時代新風、創新精神文明建設的工作亮點“品牌”加以打造。村規民約評議會成員中主要由村民代表和村內鄉賢、熱心農村公益事業、辦事公道、致富能力強、德高望重的群眾組成,在村里說話都很受大家尊重,評議會遵循著“小事不出村,大事不出鎮”的原則,村規民約評議會,經常利用社區電子顯示屏、文明創建宣傳欄以及移風易俗宣傳標語等形式,營造了一個良好的鄉風文明建設氛圍,在群眾中倡導文明、鞭撻惡習,成為農村主流輿論的弘揚者。積極組織評議會開展評議活動,不斷豐富評議工作內涵,激發群眾參與熱情,增強評議活力。同時積極探索評議會新模式,使其在更寬領域、更廣空間發揮更大的作用,努力將鄉規民約評議會建設成為社區精神文明建設實踐創新的品牌工程。堅持在“督”“評”“傳”上深化鄉風評議,建立完善村規民約、村民議事會、道德評議會、禁賭禁毒會、紅白理事會等“一約四會”組織。廣泛開展道德模范、最美人物和“好鄰居”“好婆媳”等推薦評選活動,以身邊典型引領農村新風文明。充分發揮各級文明單位在文明創建、文明風尚方面的優勢,引導結對雙方在思想觀念、移風易俗等方面的共建共育共享,把解決物質貧困與改變行為陋習結合起來,形成以城帶鄉、文明共建的良好局面。
家庭教育提升行動。家庭是人生的第一學校,家風是人生的第一堂課,家風的熏陶和濡染對于一個人的性格特征、行為習慣、價值取向、生活態度等有著決定性作用,通過一代代家庭長輩的言傳身教和大量的家規家訓,潛移默化、潤物無聲地影響著人們的心靈,以培育優良家風為載體,塑造健全人格,涵養淳樸民風,營造清廉政風。開展“我們的家風家訓”活動,引導家家戶戶寫家風、曬家訓,立家規、傳家訓,講家事、樹家風,引導農民從家庭做起,改陋習、樹新風,開設“推動移風易俗,樹立文明鄉風”專題專欄,報道各地家庭成員在推動移風易俗方面的經驗做法,曝光一批婚喪喜慶大操大辦等反面典型,增進人們對推動移風易俗的認知認同。要進一步強化輿論監督,旗幟鮮明地反對和批評“天價彩禮”,要創新宣傳教育方式,運用全媒體多樣化傳播形式,吸引人們參與互動,促進交流和提高。移風易俗,久久為功,讓我們切實把移風易俗擺上家庭教育重要位置,采取有效措施,共同推動移風易俗工作深入扎實推進,不斷取得新成效。(大田縣委文明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