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風是一種無言的教育,是一種無聲的力量,以“潤物無聲”的方式滋養你我他。一個家庭真正的財富在于家庭成員之間的和美與人格健康,對于每一個人而言,能夠得到一縷好家風的滋養不僅是個人的財富,也是社會的財富。
祠堂變禮堂 家風成時尚
“家庭是人生的第一所學校,而家風更是一種無言的教育。好家風雖是只言片語,卻能深入人心,這是精神上的金山銀山。”近日,秀嶼區埭頭鎮紀委干部王偉均在參觀梨嶺十八進士家風禮堂后,頗有一番心得。
梨嶺十八進士家風禮堂坐落于埭頭鎮英田,原是英田祠堂,始建于元代,為楹桷斗拱結構,是莆田沿海地區現存不多、仍保留元明風格的建筑。它既是林氏宗族的圣殿,也是展示宋代十八進士家風的勝地,英田村僅在宋代就出了18位進士,并有父子五進士、兄弟雙進士的歷史美談。
“結合時代主題,將英田祠堂打造成十八進士家風禮堂,推動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創新性發展,引導廣大群眾和黨員干部樹立良好的家風。”埭頭鎮綜治辦專職副主任鄭建平說。
在家風禮堂大門前,有一副對聯這樣寫道:“為官清廉扶盛世,處事厚德傳千秋。”既是歌頌十八進士的高風亮節,也告誡世人為官之道應清正廉潔,一心為公,才能受到百姓的擁護和愛戴。禮堂內有個紅木屏風,背面是金紫林氏家訓,即崇孝道、睦宗族、重教養、齊家政、正禮節、務讀書、明德性、謹言語、慎交游、處世事。家國情懷,在此融匯相通,告誡后人要忠孝兩全,向上向善。
近年來,埭頭鎮黨委深入挖掘傳統優秀文化資源,打造了天云洞傳統書畫館、蚶山書院、梨嶺十八進士家風禮堂等一批教育基地,創新了大蚶山之歌、蚶山賦、埭頭平安快板歌等文藝作品,形成了“一館一院一禮堂、一歌一賦一快板”的埭頭文化,塑造了“點、線、面”相結合的教育品牌。“加強對廣大黨員干部和群眾的家風教育,生動踐行全面從嚴治黨要求。”埭頭鎮黨委書記莊金清說。
傳承家風也應與時俱進
家風是指一個家族代代相傳沿襲下來的體現家族成員精神風貌、道德品質、審美格調和整體氣質的家族文化風格,是家族最核心的價值。
中華民族歷史悠久,中華文化源遠流長。傳統的中國家庭非常注重門楣家風,重視庭訓家教,講究“國有國法,家有家規”,遵循“沒有規矩,不成方圓”。不同的家庭,家風的呈現形式不盡相同,有的是有形的文字、成型的為人處世格言,更多的是無形的言傳身教、隱含于每個家庭成員的日常行為中。
有言道:“人必有家,家必有訓。”各家有各家的規矩,各家有各家的傳統。盡管家風各不相同,但彼此之間卻能形成交集,這個交集形成中華優秀道德觀念,是核心價值觀的具體表現。
家風有積極的、先進的、開放的、可以直接保留傳承,也有消極的、落后的、封閉的、需要改進改造的。所以傳承家風,應該取其精華,棄其糟粕,有鑒別地加以對待,有揚棄地予以繼承,做到人為我用、推陳出新。
傳承家風更應與時俱進,賦予家風新的時代內涵,使之與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發展相適應,與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中國夢”相聯系。唯有如此,家風才能順應時代發展潮流,才能匯聚成傳承中華文明的正能量,為改革開放宏業添磚加瓦,為實現國家富強、民族復興、人民幸福的宏偉目標推波助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