秀嶼區埭頭鎮蚶山書院向孩子們播放家風家訓動畫短片。
文明風12月1日訊(通訊員 林劍波 通訊員 林書函 謝慶勝 文/圖)
莆田秀嶼區文化積淀深厚,賦予了當地獨特的人文魅力,同時也孕育了許多優良的家風家規家訓。為了讓好家規家風從“家”出發,更好地輻射全區,今年以來,秀嶼區進一步講好家風故事,建好家風基地,讓這些“傳家寶”代代相傳,滋潤政風、社風、民風。
“文化是民族的血脈,是人民的精神家園。”秀嶼區委書記鄭加清強調,要傳承和弘揚優秀傳統文化,以鄉村振興戰略為指導,以美麗鄉村建設為基礎,以文化旅游項目建設為載體,加快文化旅游資源的統籌整合、集約開發,促進文化旅游融合發展,盡快形成具有地方文化內涵的新的經濟增長極。
講好家風故事
“鐺鐺鐺……走!”近日,在秀嶼區東嶠鎮汀塘村寬闊的大戲臺上,隨著一聲洪亮的呼喊,各種樂器伴奏的聲音陡然響起,由該鎮“家風劇團”表演的莆仙戲《原魯山教女記》正在上演。
《原魯山教女記》是莆仙戲現代小戲,講述莆田縣老縣長原魯山在下鄉回家路上,自掏腰包給村民看病,拒絕利用手中的權力,為當機修工的女兒換工作等故事,整場戲雖然只有短短25分鐘,卻表現出原魯山勤政為民、清正廉潔的高尚品質和淳樸家風。
排演這部戲的東嶠鎮家風劇團,是一個由農民組成的“草根”劇團。他們以通俗易懂、貼近生活的演出風格,在農村發揮著很好的教育作用。
“觀眾們從戲中找回了老縣長在沿海鄉鎮勤政為民的記憶,我們唱起老縣長的好家風也越來越自信了。”劇團負責人林文發介紹說,目前已公開演出13場次,吸引了4000多人次觀眾,在當地引起不小的社會反響。
為進一步擴大《原魯山教女記》的影響力,東嶠鎮政府專門下撥資金,幫助劇團購買了音響設備,提升了演出效果。
“《原魯山教女記》樹立了好家風的榜樣,教育形式十分生動,對農村黨員干部的教育效果非常好。”東嶠鎮紀委書記鄭清峰說,下一步將幫助家風劇團豐富內涵,增加演出形式,開發更多家風教育現代小戲,通過寓教于樂的形式,弘揚好家風,引領好作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