永安市紀念改革開放文藝晚會
文明風11月29日訊(通訊員 吳彩云)傳承紅色基因,倡導移風易俗;講好永安故事,共建文明永安。11月28日晚,福建水利電力職業技術學院車水馬龍格外熱鬧,學生們照常在燈光球場上龍騰虎躍;來賓們在志愿者的引導下,有條不紊走進體育館落座。這里,19時30分準時舉辦永安市紀念改革開放40周年《永安永安》文藝晚會。晚會由永安市紀委監委、市政法委、市關工委、市依法治市辦主辦;永安市文體廣電出版局、市委文明辦、福建水利電力職業技術學院承辦;永安市法院、駐永某部等10個單位協辦。13個節目、200余演員參演;三明、永安及駐永某部隊的領導與數百名干部群眾同場觀看了演出。
演出前,《好一朵美麗的茉莉花》輕音樂彌漫全場,讓人有一種淡淡的“思鄉”情緒,舞臺背景播放著“移風易俗、掃黑除惡”相關內容的宣傳標語。舞臺兩側墻面上打著電子字幕,介紹晚會節目創作的主線是圍繞“傳承紅色基因,倡導移風易俗;講好永安故事,共建文明永安。”展開,經過了精心篩選和排練,才有今晚的“薈萃”表演。登臺的13個節目,除了七色光藝術舞蹈學校的40余名孩子屬于“專業演員”外,其余近200演員均來自一線的干部群眾。
晚會在七色光藝術舞蹈學校的舞蹈《不能忘卻的記憶》中開場,數十名小女孩分成“紅”“綠”兩隊,在“紅花”的烘托下,代表“戰士”的綠裝女孩,跳躍著舞蹈著,背景播放著“黨史”不同時期的悲壯畫面,紅旗、號角、油燈……我們仿佛聽到紅軍疲憊但堅定的腳步從遠處走來,仿佛“親臨”硝煙彌漫的戰場,聽到毛主席震撼世界的聲音“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了;中國人民從此站起來了”……而成今天的和平與輝煌。歷史,是不能忘卻的記憶。
文明村鎮的創建,必定有鄉村文化的推動。曹遠鎮政府的民謠《永安謠》,7個小男孩和12位小女孩以及兩位男女領誦者,均著“古裝”,他們以方言誦讀的方式,展現鄉風文明,點彩民俗,呼應起人們對家鄉的認同感,創建“有特色的文明”,極具親和力。如果不是兩側電子屏幕上的漢語,筆者沒能聽懂一句方言,但聽見現場熱烈的掌聲。
軍民“共演”的搖滾童謠說唱“組合”節目《掃黑除惡幸福來》,把晚會推向了高潮。駐永某部官兵身著“作訓服”列隊出場,威風凜凜正氣昂揚,軍民同臺且歌且舞,詮釋眾志成城共保平安共建文明的決心和志氣,移風易俗有法律有制度有措施有希望成主流。
小陶鎮吳地村的“張家山黨支部”,把革命的火種第一次根植于山城大地,紅色基因從大山走出,革命精神從此傳承,小陶鎮的舞蹈《映山紅》,“舞動”再現永安“第一黨支部”成立的情境,把觀眾“帶”到了激情歲月,憶往昔崢嶸歲月,慶改革開放成就。
挖掘和傳承良好的鄉風民俗文化,是移風易俗的內容之一。槐南鎮的一群“紅娃娃”,敲打著安貞小鼓跳出鄉土舞蹈《安貞鼓娃》,展示一方土地上的鄉民熱愛家鄉的,老人帶小孩,傳承“非遺”文化的場景。鼓聲如雷動,安貞堡“厚重”地作背景,安貞人在“古堡”舞出純樸民風,文明鄉風……
這一場晚會氣勢磅礴,以歌舞、小品、民謠、朗誦等形式,講述永安故事,傳承紅色基因,倡導移風易俗文明新風,展示新時代新永安的新風貌,激勵人們奮勇當先創建平安城文明城。(永安市委文明辦供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