永安市新一輪“心系學子情暖燕城”活動三中現場(李圓攝)
文明風11月28日訊(通訊員 吳彩云/文 李圓/圖)文明助學十年整,十年愛心文明魂。11月26日上午,2018-2019學年永安市“心系學子、情暖燕城”助學現場會,在永安三中實驗樓5樓大會議室里熱烈舉行,標志著永安市新一輪文明單位愛心助學活動全面啟動。
接下來,永安市委文明辦組織工作人員到永安一中、九中等學校,陸續開展2018-2019學年“心系學子、情暖燕城”文明單位愛心助學活動。本輪各校受資助學生數目不同,如:永安三中15人,這些孩子都生長在經濟困難家庭,其中12人的家庭都沒有穩定的經濟來源,靠父親或母親打工維持……永安九中44人,也都來自因各種原因相對貧困的家庭。孩子們得到文明單位的資助,學習感恩,激勵奮進,努力學習。
文明助學路已長,愛心溯源十年前。
愛心接力棒
莘莘學子于家庭是父母的寄托,于城市是城市的生動,于國家是國家的未來,于民族是民族振興的希望。有一次筆者夜進永安一中,看到讓人心靈為之震憾的“面壁十年圖破壁”的學子們秉燈苦讀的場面。細雨灑過的校園清新濕潤安祥寧靜,教室燈火通明,學生桌上桌下全是層層疊疊的書籍,鴉雀無聲專心致志攻讀,每個教室都有老師靜坐講臺默默陪伴,教室外還有老師輕輕“巡回”。盡管孩子們靜靜苦讀“沒有動”,卻生動得讓人眼濕心熱。
正是基于對困難學子的厚重希望,永安市委文明辦2009年發起“心系學子、情暖燕城”活動,號召文明帶頭,將此作為文明單位的“必要條件”,納入文明創建動態考評。文明單位資助學生數與“文明級別”成正比:省級文明單位每年資助6人,三明市級文明單位每年資助4人,永安市級文明單位每年資助3人;每生均為1500元。伸出“文明之手”雪中送炭,助學習優異但家境貧困學子完成學業一臂之力。
時到今日已經連續堅持整整10年,共有120余家各級文明單位參與,資助永安一中、三中、九中、十二中的3700余名困難高中學生完成學業,愛心助學善款總金額超過575萬元。
為保障助學工作的準確無誤,永安市委文明辦工作人員分工負責,“劃校承包”各個受助學校,建立助學聯絡員制度,通過常態聯系,與校方共同確定核實受助學生名單,分校分批發文公布,并在永安文明網等相關媒體“公示”,公布監督電話,接受群眾監督,確保受助對象為貧困學生,讓他們得到雪中送炭的精準扶助,“傳遞”好文明助學的愛心接力棒。
見面兩相知
莘莘學子因勤奮苦讀而優秀,但有的家境確實有困難,甚至部分有抱負的孩子因貧困放棄學業,能得到及時幫助就是一份“愛”的支持和教育。
永安市以“愛心助學見面會”的形式,引導資助文明單位代表與受助貧寒學子“結對”見面座談,“當面兌現”資助款。為永安這座城市注入了鮮活而生動和文明內涵,市委文明辦、文明單位代表通常在現場會對受助學季寄予殷切希望,熱情鼓勵他們“化關愛為動力”,直面困難,端正心態,不抱怨不自卑,懂得感恩,珍惜美好時光,努力學習,爭取考出好成績,用實際行動回報關愛。學校及受資助學生代表,往往對資助單位的愛心捐助表達感謝之情,表達努力學習以優異的成績來回報社會關愛的決心,非常生動有影響。
貧困學子得到“文明幫扶”的同時,“切身感受”到來自家庭以外的親情般的“文明關懷”,以及一份真誠的祝福:祝愿他們考上理想的大學,學有所成。對參加現場會的其他學生,無疑于是一次良好的“道德洗禮”。傳遞著一種堅忍不拔積極向上的精神,使孩子們多一分感恩,多一分勵志,添一分責任,更加健康地成長。
如:2016年永安市文明單位獻愛心資助了263名高中困難學生,每生每人1500元,共計394500元;2017年愛心助學活動得到74家各級文明單位的支持,資助了永安一中、永安九中、永安三中、永安十二中4所中學的299名貧困高中生,每生1500元,資助金額共計448500元。新一輪愛心助學活動“任務”還在完成中。
永安市愛心助學持續十年,編織成一面招展的“文明愛心”大旗,資助之路成為文明宣傳之路,弘揚從善向上新風尚。參加今年三中現場會的老師說:受助學子“你這個冬天不再冷”。
愛心暖燕城
一個城市的文明程度,不僅表現于日新月異的城市面貌,多姿多彩的城市文化,發達繁榮的商業貿易,殷實富足的家庭生活,更多地體現在這個城市市民的精神風貌上,這風貌以“大愛”的內涵展現出一種深層次的溫馨、文明和憧憬。
回首永安市“心系學子、情暖燕城”活動的“前世今生”,其實是“扶貧濟困、情暖燕城”的延伸和擴展。“兩項”文明扶助時間相加,迄今已經21年,以綿長厚重的“文明溫度”,溫暖燕城。
永安市悉心打造“愛心城”,以大善大愛的力量,增加城市的“文明內涵”。在2009年以前,文明幫扶的載體是扶弱助殘的“扶貧濟困 情暖燕城”。此活動從1997年到2008年,由永安市委文明辦組織,成立幫扶領導小組,建立幫扶卡,落實登記檢查制度,及時調整幫扶單位和幫扶對象,確保受惠者是未脫貧或新生的特困戶,堅持不懈整整11年。各級文明單位遵循“獻愛心、送溫暖、解憂難、辦實事”原則,對全市孤寡殘疾中的特困戶進行片區、單位對口“承包”幫扶,切實解決了部分城市特困居民在生活、就學、就業等方面的困難,其示范帶頭作用彌補了社會保障體制的不足,喚起了全社會對弱勢群體的關注,為形成扶弱助殘濟困的良好社會風尚和維護社會穩定發揮了積極作用。曾是永安市群眾性精神文明建設活動的特色載體和品牌之一,《福建日報》、《三明日報》曾專文介紹永安做法,省委文明辦《文明大觀》雜志2003第5期《把責任放在肩頭》將此項特色活動稱為“永安模式”向全省推介。
永安市結合實際,各級文明單位“文明扶貧”從第11屆(2009-2011年度)起,改為資助永安一中、三中、九中、十二中高中部品學兼優家庭困難的學生。資助金省級文明單位每年不低于3000元、三明市級文明單位每年不低于2000元、永安市級文明單位每年不低于1500元。
永安市宣傳和弘揚“文明愛心”,形成向上向善的社會影響。市委文明辦引導部分企、事業單位參與助學活動,為初入大學的寒門學子“再送一程”;推介永安監獄開展“關愛服刑人員未成年子女”勵志獎學助學金活動,此舉在全省監獄系統中屬率先,成為永安監獄文明創建有效載體,提升了服刑人員教育改造質量;關注總結宣傳全市社會各界特別是網友熱心資助春蕾女童的故事,弘揚社會正能量……
播種愛心,收獲希望。永安市愛心助學活動充分發揮“文明先行”的示范作用,引領全市關愛未成年人,弘揚扶貧濟困、崇德向善的傳統美德,為永安市爭創全國文明城市,添加“愛心力量”。(永安市委文明辦供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