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箬鄉大坂村建起鄉愁館
站在村口,高鐵列車不時從眼前奔馳而過;走在村里,道路干凈整潔,田里金燦燦、沉甸甸的稻穗在秋風中搖曳,預示著今年有個好收成。
福州市閩侯縣小箬鄉大坂村的這幅美麗景象,展現出生機與活力,讓人很難把它與曾經的省級貧困村畫上等號。
“鄉村文明是最美的風景!”對村干部的這一感慨,起初記者還不太明白,但隨著采訪的深入,認知也逐漸清晰……
“卓瑪”們有干勁
生活垃圾有去處
大約一年前,在“村兩委”干部的帶領下,大坂村開啟生活垃圾處理之路。在大多數農村還存在生活垃圾分散、不易收集問題的時候,大坂村已實現了垃圾不落地,還實現了垃圾分類。這是怎樣做到的?
“初到村里時,村道上家畜亂跑、污水橫流,讓人記憶深刻。”大坂村駐村第一書記涂美英回憶說,如今,大坂村已煥然一新。
家鄉要宜居,增強村民自信、促進鄉村文明是第一步。這離不開村里“卓瑪”們的貢獻。
大坂村有880人,絕大多數姓“卓”。“卓瑪”說的是當地村民的媳婦,她們大多數是媽媽級的婦女,“瑪”取自“媽”的諧音,十多人組成了“卓瑪”志愿隊。今年5月,在“村兩委”的引導下,志愿隊的“垃圾分類回收”項目申報“姐妹鄉伴——福州市基層婦女組織助力鄉村振興發展計劃”公益項目,大坂村成為首批入選的項目村之一。
將宣傳單張貼在村莊的角落;購置干濕分離垃圾桶,發放到各家;走村入戶,向村民介紹操作流程……志愿隊負責人林益美說,“卓瑪”們不厭其煩地做這些工作,村民們從當初的不接受、不耐煩,發展到如今的每天自愿進行生活垃圾分類,實現了垃圾不落地,“臟亂差”不見了。村里設有兩個堆肥池,集中堆放生活垃圾,發酵后作為農田有機肥。
如今,“卓瑪”們還在推廣家庭制作酵素,為垃圾分類終端處理提供新思路。
村民們無償捐獻
建起一座鄉愁館
“村民們太渴望改變了!”在涂美英看來,促進大坂村蝶變的內在因子是團結協助的民風。
改變是潛移默化的。垃圾分類處理,改變的不僅是村容村貌,還有村民的精神境界。今年7月在村內建造堆肥池的過程中,不少村民主動幫工,有的出力搬磚,有的煮一大鍋涼茶給大家消暑。
此外,在上級部門的支持下,大坂村去年建起了鄉愁館。村民卓廷美三兄弟無償捐出老宅,上百名村民無償捐獻農器具。
鄉愁館有兩層樓,共6個展區,既展示了農用耕具,又展示了農家生活用具、手工作品、起居室等,涉及農村生活的衣、食、住、行、用、藝等方面,用實物向來客講述大坂村的鄉土故事和鄉土文化。鄉愁館一建成,就吸引了不少周邊群眾來參觀,僅今年國慶假期,就有近千名游客興致勃勃地到大坂村游玩。
“鄉村文明就是最美的風景,也是最好的財富。”涂美英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