刻畫活竹上 民間亮絕活
活竹削青引關注
10月21日,游洋鎮興山村里,古邑傳統活竹削青竹書竹畫技藝吸引了仙游縣百余名藝術家共同參與。
與竹雕不同,活竹削青重在“活”字。在鮮活的竹子上刻上字畫,刻好后讓竹子繼續生長2至3年,活竹上的字畫,歷經風吹日曬,時光洗禮、油脂滲透,作品顏色更深,有包漿效果,并且不會腐敗,可長久保存。
今年60歲的農民池玉壽也參與了當天的表演。雖然只有初中文化,池玉壽對竹上書法還有點自信,當天的表演他十分賣力,手持一把山村常見的砍刀。不一會兒,“山清水秀”等一幅幅竹聯映入了大家眼簾。
“活竹刮青,俗稱刮竹號,這項民間藝術出現的時間應該比文字早?!惫乓匚幕糜伟l展促進會會長陳榮振告訴記者,活竹刮青最早是個標記財產的記號,山上的竹林密密麻麻,一家挨著一家,為了不混淆,山間村民便在竹子上刻上記號。
“活竹上的記號一旦刻上,永遠都不會消失,就是做成產品這個記號仍然在。”池玉壽告訴記者。竹上刻字與紙上寫字又有不同,刀子和竹子硬碰硬,刮起來費勁,筆畫筆順容易變形。他從小就跟著父母在山上給自家竹林做記號,因此寫起來順手。
當天,在外經營工藝品多年的徐桂林開著轎車、帶著電機來參加活動了。徐桂林同樣是游洋人,他精心準備了《竹林七賢》這個作品,用筆墨在活竹上先畫好雛形,再用電筆細細雕刻,竹屑落在了他的臉上、手上、身上,他仍專心致志,耗費幾個小時刻了這個作品?!半m然常年在莆田工作,可聽說家鄉有這個活動,我特地選擇了與竹子主題有關的《竹林七賢》,助力家鄉文化旅游事業發展。”徐桂林如是說。
據陳榮振介紹,目前這項技藝正準備申報非遺,各項材料也正在搜集中。此外,計劃結合鄉村旅游開發這個項目,游客可以認購一棵竹子,并在竹上刮字刮畫,除了有一幅作品外,余下的竹子還可以編織竹籃等。
興山村,平均海拔650米,擁有毛竹林407公頃,竹林下謀生,是當地許多群眾的生產方式。游洋鎮黨委副書記俞仁洪告訴記者,為此,該鎮結合產業特點與文化內涵,用藝術的眼光尋找和挖掘興山的美麗,提高游洋鎮的旅游品牌,進一步助力鄉村振興。(莆田文明網綜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