圍繞“滿意在行業” 著力提升優質服務
順應人民群眾的新期待,將“滿意在三明”創建活動與精準志愿服務、“放管服”改革、誠信體系建設等相結合,持續拓展滿意內涵,培育文明風尚,著力打造優美環境、優良秩序、優質服務。
深化文明村鎮創建。1990年,三明市開始探索農村精神文明創建的平臺和載體,在將樂縣常口村率先啟動“創十星評十戶”活動,有效轉變了農村社會風氣,推動鄉風文明建設取得實效。近年來,三明市圍繞實施鄉村振興戰略,以“星級文明戶”創建為載體,以美麗鄉村建設為目標,廣泛開展“星級文明戶”“文明墟場”等群眾性創建活動,大力推廣將樂縣高塘鎮常口村農村精神文明創建特色經驗,全市各級文明村鎮農戶參與率達到80%以上。
深化文明單位創建。1984年6月全國“五四三”活動工作會議在三明召開之后,三明市變治標為治本,以人為本,以提高員工素質、涵養職業操守、培育職業精神、完善規章制度、樹立行業新風為目的,經過逐步醞釀,于1987年3月起至今持續開展“滿意在三明”活動。黨的十八大以來,三明市進一步深化“滿意在三明”活動,以解決群眾最關心、最直接、最現實的利益問題為重點,以群眾滿意為標準,在全市34個行業開展“服務大發展、建設新三明”競賽活動,提出明確要求,各系統分級簽訂責任狀,有效提升了行業員工文明素質和行業文明程度。近年來,在全市群眾滿意率測評活動中,群眾對各行各業的服務工作感到滿意或基本滿意的始終維持在85% 以上,在文明單位管理上,于2015年在全省率先建立《省級以上文明單位(學校)創建動態管理系統》,每年年初制定下發《測評標準》,每季度對各爭創省級文明單位(學校)網上申報成績進行通報。目前全市共有建寧縣人民法院、三明市人民檢察院等16個單位榮獲(保持)“全國文明單位”稱號。
深化文明社區創建。文明城市創建的力量源泉在于人民群眾,在文明社區建設上,三明市充分調動廣大人民群眾積極性。1986年,三元區富興堡街道率先成立了區域共建理事會,提出了共建的目標和方案,制定了章程和制度,并將這些方案和制度付諸實踐。解決了轄區群眾急待解決而政府一時難以解決的問題。市委及時總結了富興堡的經驗,形成了“區域共建、六聯六建”的工作思路和活動載體。隨著共建活動的深入開展,目前三明市區的50個社區全部建立了共建理事會,每個理事會均有一名市里的副廳級領導干部掛點,梅列、三元兩區均有一名處級領導干部掛點,各理事會分別由轄區內的全國級文明單位或省、市級文明單位主要負責人擔任理事長,理事會成員均由轄區內省、市、區級文明單位負責人,社區居委會主任、“五老”代表和居民代表擔任,形成了組織機構和共建工作的強勁合力。組織開展“告別不文明行為爭當文明市民”主題活動,通過發放倡議書、張貼公益廣告、每月組織一次集中整治示范活動等一系列活動,廣泛建立道德評議會,采取“一事一議,一月一評,兩月一例會,半年一講評”的辦法。發動和倡導社會各界力量開展“關愛他人,溫馨三明”活動,做好社區扶老、助殘、救孤、濟困等慈善工作,擴大愛心捐助系列活動覆蓋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