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期,從高鐵“霸座”,到公交“互毆”,發生在公共場域的這些不文明行為乃至違法事件,受到公眾和媒體的普遍譴責,也引發了關于社會文明的思考。
黨的十八大以來,黨中央從嚴治黨,鐵腕正風反腐,干部作風得到空前轉變,黨的面貌為之一新,政治文明建設成效顯著。與此同時,我們也需要加強社會文明建設,推動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凈化社會風氣、增進現代意識、提升法治思維。
從11月12日起,人民日報推出“如何提升我們的社會文明”系列評論,希望在改革開放40年之際,在我們邁向社會主義現代化的征程中,思考人的現代化課題,推動構建與我們不斷提升的物質文明相適應、與我們的大國身份相匹配的精神文明。——編 者
如果長時段觀察中國社會的風氣變遷,文化史學者可能會用“清新社會”來形容近年來公共場域的改觀。在餐館,適量點餐、文明用餐已成當代飲食守則;在景區,亂扔垃圾、折枝搖樹的現象越來越少;紅白喜事,婚事新辦、喪事簡辦成為新禮俗……黨的十八大以來,一系列文明風尚建設,凈化著社會陋習和不良風氣。文明、理性正在成為時代的底色,支配著我們的公共生活。
正是在這樣的大環境下,近期發生在公共場域的一些不文明行為乃至違法事件才顯得格外刺目,引發輿論普遍譴責。因坐過站,重慶萬州一乘客與司機爭執互毆,車輛墜江;同樣的原因,北京一乘客抄起整箱牛奶砸向司機,造成事故;高鐵和公交上公然“霸座”,無理取鬧;面對警察的正常執法,撒潑打滾、胡攪蠻纏……此類不文明行為的個案,引發網友留言:你的公民素質已“欠費”,文明“余額”已不足。對不文明行為的態度,體現著一個社會的道德水準。某種程度上,公眾的“義憤”構成了健康社會的免疫力,形成了社會向善的道德土壤。
習近平總書記指出,“當高樓大廈在我國大地上遍地林立時,中華民族精神的大廈也應該巍然聳立”。改革開放40年來,中國的物質生活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我們的精神文明也應“水漲船高”。否則,就像有網友批評“霸座”者:“你的素質配不上你乘坐的高鐵”。的確,倉廩實而知禮節,每個時代都有相匹配的時代精神與公共守則。鄉間大客車或許可以“喊一嗓子、停一腳”,城市公交卻必須到站才能停車;熟人社會,很多事還可以“行個方便”,現代社會,尊重規則是對權利的保護。我們要讓美德和善舉擠壓自私與冷漠,以公共文明塑造公共場域,構建匹配我們時代的精神文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