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明風10月30日訊(通訊員 梁偉生 桃源鄉訊 康慶平)“以前,紅白喜事大操大辦,多數家庭不堪重負;現在好了,盲目攀比的勢頭得到了遏制,鋪張浪費的現象少了很多。”今年以來,永春縣當地群眾愈發感覺一身輕松。這得益于永春縣近年來持續開展以“厚養薄葬”為工作主線的移風易俗活動,并通過深入宣傳,樹立慈孝典型,狠剎婚喪嫁娶等大操大辦、互相攀比傳統陋習。如今,隨著新風尚逐漸深入人心,移風易俗風氣在永春大地蔚然成風,儉以養德、積極向上的社會風尚日趨濃厚。
廣宣傳 “新風”進萬家
一段時間以來,玉斗鎮80歲退休老教師康家謙有點忙。他奔走于鎮區的各個村落,向當地群眾解讀有關移風易俗工作的作法和重要性。
康家謙兼任鎮老人協會會長,長期熱心于鎮里開展的黨政國策宣傳工作。自退休后,他已連續20年每天堅持手抄海報宣傳黨政方針、國家大事,此次又擔任了鎮里移風易俗的宣講員。在各個行政村巡回宣傳演講時,他引經據典、結合現實,用生動的故事宣講移風易俗的重要性,讓當地群眾對“厚養薄葬、文明新風”有了更為深刻的認識。
康家謙巡回演講活動的開展是永春縣深入宣傳推動移風易俗工作、營造文明向上良好氛圍的一個縮影。為了讓移風易俗深入人心,永春縣除通過媒體宣傳,開展綜藝演出、征文比賽等各種活動,各地還結合實際,創新宣傳方式。桃城、五里街、坑仔口等鄉鎮把原有古厝、宗祠、老人協會辦公場所布置成群眾身邊的移風易俗展示載體,倡導厚養薄葬,引導村民簡辦喪事,培養移風易俗好民風;外山鄉云峰村引導村民簽訂移風易俗村規民約承諾書,成立移風易俗勸導隊及督查組,到各家各戶進行宣傳。有的鄉鎮還通過編排以三句半、南音、鄉村小品等形式的移風易俗文藝節目,成立移風易俗宣傳小分隊,深入田間地頭,走村入戶,普及移風易俗知識。
對移風易俗的深入開展,玉斗鎮玉斗村村民康有明很有感觸。他說:“以前為了面子,又存在攀比心理,認為家里紅白喜事如果沒有辦得‘隆重一點、熱鬧一些’就會被人笑話。現在看來這真是一種陋習,我們很需要及時轉變。”
先慈孝 老人有“港灣”
每天晚上8點多,是永春縣達埔鎮達中村83歲老人潘瑞鳳最開心的時候。每天這個時候,都會有一個媳婦或女兒來到房間,跟她一起聊天話家常,陪護她度過每個夜晚。
三兒子顏禧童說,5年前,父親病逝,老母親精神狀態顯得不是太好。因為3個兄弟都在外創業,就特意雇了個保姆幫忙,可是老母親不習慣,辭掉了保姆。“我們有3個兄弟、5個姐妹,卻雇人來照顧,有愧于母親對我們的養育之恩。”顏禧童說,他們兄弟姐妹們就一起決定,除了常回家陪老人外,還在她的房里多安置了一張床,幾個兒媳婦和女兒輪流前來陪護她過夜。
“老人最怕的是寂寞,每天都有子女、兒孫陪伴,內心感覺很滿足,很開心,身體感覺越來越好。”潘瑞鳳的臉上堆滿著笑容。
顏禧童一家的孝行在永春并非個例。從2015年開始,為樹立典型,表彰先進,永春評選表彰了10位慈孝模范、30戶慈孝家庭、40位慈孝提名獎。今年,全縣22個鄉鎮全部啟動評選本鄉鎮、村(社區)的“慈孝模范”,還將評選表彰縣級慈孝模范20名、慈孝家庭40戶、慈孝提名獎40戶。
潘瑞鳳老人的幸福晚年離不開子孫的拳拳孝心。而對于一些子女長期出門謀生的留守老人,他們同樣沒有被忘記。寒露時節,秋風漸涼,永春縣蘇坑鎮嵩溪村老年協會組建的康樂家園里卻是一片熱鬧氣氛。這個建于2014年的康樂家園,成了村里400多位老人的聚集地,大家在這里可打門球、唱南音、玩棋牌,每天中午還有免費午餐,供他們一起享用。
“老人來這里不僅可以互相照顧,還有豐富的文化娛樂生活,子女們都很放心。”牽頭創辦該康樂家園的王華堂說,眾多老人子女及社會各界紛紛向康樂家園捐款、捐物表示孝心,以更好地改善和豐富老人們的生活。
嵩溪村通過康樂家園讓村里老人集中生活、娛樂的成功經驗迅速在全縣推廣。永春縣各地有的新建,有的利用鄉村農家大院、宗祠、閑置校舍、村部等資源進行改造,先后建成46個居家養老服務站及54個農村幸福院,并計劃到2020年,每年新建30個農村居家養老服務站、提升20個農村居家養老服務站,實現農村養老服務設施村級覆蓋率達到70%以上。
“全縣正在通過各級多方努力,讓老人有溫馨的‘港灣’,安享晚年生活,實現‘老有所養、老有所樂’的高質量老年生活。”永春縣委文明辦主任康文德說。
倡節儉 綻放“文明花”
厚養薄葬,重點在厚養,難點在薄葬。如何走出第一步,顯得很重要。
永春縣桃城鎮花石社區鄭春生,是用行動響應的第一人。母親在世時,鄭春生竭盡孝道。2015年,母親過世時,在村干部勸說下,他簡辦了喪事,并被縣委縣政府評為“文明市民”。
“老人在的時候,盡孝心最重要;去世時,按傳統習俗舉行告別儀式即可。如果按以前的習慣,正常要花費5萬元上,現在只需1萬多元,至少省了3萬多元。”鄭春生說。
鄭春生所在的花石社區在移風易俗工作方面是走在永春前列的社區之一。該社區成立紅白理事會,經過紅白理事會和村民小組協商后,村民的紅白事統一在村老人活動中心一樓的“美德堂”舉辦,并對規模有了詳細規定,紅白喜事在15桌以下,只能四菜一湯,白事花圈在10個以下,西樂隊一般在3個隊以下并少于18人。
“過去,村民們辦喪事分散在各家,容易滋長互相攀比的風氣,如今統一在‘美德堂’舉辦,大大方便了村民們互相監督。”花石社區黨支部書記鄭建中介紹,如今,村民們省下來的錢不少用于公益捐贈,除了給村里老人做活動經費,還用于獎勵大學新生。
好風氣容易互相感染和學習,永春各個鄉鎮的風氣正悄然發生改變,一些陋習變成了善舉。如在坑仔口鎮,已有30多位子女遵從老人在世時的囑托,喪事簡辦,骨灰交由殯儀館處理,不必回遷;在外山鄉云峰村,村民簽訂村規民約,遏制大操大辦的陋習,每年全村省下300多萬元;石鼓鎮卿園村黃國琛把簡辦父親喪事省下來的50萬元捐獻給縣慈善總會;玉斗鎮眾多鄉賢省下面子錢,捐贈168萬元給該鎮教育促進會;達埔鎮鄉賢劉建泉將為母親做80歲大壽時不辦酒席而節省下的10萬元,捐給楚安小學作為該校獎教助學金……據不完全測算,永春全縣婚喪喜事費用在移風易俗工作推進后每年節約費用約5600多萬元。
“如今,文明之花在永春處處開放。破除陋習惡習、樹立良好風氣的理念日益深入人心;以孝教人、以孝傳承的治家理念已成共識;清風拂面、滿目清新的文明鄉風四處漫延。”康文德對于移風易俗工作所取得的成效很是肯定。(永春縣委文明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