倡節儉 綻放“文明花”
厚養薄葬,重點在厚養,難點在薄葬。如何走出第一步,顯得很重要。
永春縣桃城鎮花石社區鄭春生,是用行動響應的第一人。母親在世時,鄭春生竭盡孝道。2015年,母親過世時,在村干部勸說下,他簡辦了喪事,并被縣委縣政府評為“文明市民”。
“老人在的時候,盡孝心最重要;去世時,按傳統習俗舉行告別儀式即可。如果按以前的習慣,正常要花費5萬元上,現在只需1萬多元,至少省了3萬多元。”鄭春生說。
鄭春生所在的花石社區在移風易俗工作方面是走在永春前列的社區之一。該社區成立紅白理事會,經過紅白理事會和村民小組協商后,村民的紅白事統一在村老人活動中心一樓的“美德堂”舉辦,并對規模有了詳細規定,紅白喜事在15桌以下,只能四菜一湯,白事花圈在10個以下,西樂隊一般在3個隊以下并少于18人。
“過去,村民們辦喪事分散在各家,容易滋長互相攀比的風氣,如今統一在‘美德堂’舉辦,大大方便了村民們互相監督。”花石社區黨支部書記鄭建中介紹,如今,村民們省下來的錢不少用于公益捐贈,除了給村里老人做活動經費,還用于獎勵大學新生。
好風氣容易互相感染和學習,永春各個鄉鎮的風氣正悄然發生改變,一些陋習變成了善舉。如在坑仔口鎮,已有30多位子女遵從老人在世時的囑托,喪事簡辦,骨灰交由殯儀館處理,不必回遷;在外山鄉云峰村,村民簽訂村規民約,遏制大操大辦的陋習,每年全村省下300多萬元;石鼓鎮卿園村黃國琛把簡辦父親喪事省下來的50萬元捐獻給縣慈善總會;玉斗鎮眾多鄉賢省下面子錢,捐贈168萬元給該鎮教育促進會;達埔鎮鄉賢劉建泉將為母親做80歲大壽時不辦酒席而節省下的10萬元,捐給楚安小學作為該校獎教助學金……據不完全測算,永春全縣婚喪喜事費用在移風易俗工作推進后每年節約費用約5600多萬元。
“如今,文明之花在永春處處開放。破除陋習惡習、樹立良好風氣的理念日益深入人心;以孝教人、以孝傳承的治家理念已成共識;清風拂面、滿目清新的文明鄉風四處漫延。”康文德對于移風易俗工作所取得的成效很是肯定。(永春縣委文明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