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座城市的文明,不僅僅在于其日益騰飛的經濟水平,也在于一座城市的文化底蘊、人文氣質、居民幸福感等深層次指數的高低。近年來,莆田全市上下鉚足勁頭,持續發力推進志愿服務工作全面發展,志愿者們以更加飽滿的熱情,更加務實的作風,催生志愿之花遍地開。
幽幽菊花香 志愿暖人心
“小朋友,這些漂亮的花是給大家一起欣賞的,如果你把它們摘了,別人就不能看見它們的美麗,那它們是會傷心的。”一名志愿者發現展區內有孩子試圖摘花,她對孩子的這一行為進行及時制止,語氣親切而溫柔,引導孩子學會愛護環境,發現植物的“美好”。
志愿者的這一舉動被孩子的家長和現場的游客看在眼里,受到了不少的贊許!
為了保障更多的游客可以更好感受到這樣一場賞菊“盛宴”,為此市住建局、市園林局每天派出80多名志愿者,分成A、B、C三個小組進行公共秩序維護,在菊花展區的各個出入口及展區內進行觀眾賞菊路線指引和勸阻摘花毀綠等不文明行為,同時加強對各個展區的巡邏工作,并為需要幫助的老幼參觀者提供幫助,讓廣大老百姓能夠全情投入到賞菊、悟菊、品菊的過程中,為生活增添一抹情懷。
原來,10月26日,為期一個月的第六屆福建省菊花展覽(莆田展區)暨第八屆莆田市菊花展覽在綬溪公園舉辦。據了解,今年菊花展共設置十大展區,主展區、七個縣(區、管委會)展區、插花展區和企業展區。除了綬溪公園,南湖公園也參與舉辦第八屆莆田市盆景展覽。
據市園林管理局規劃建設科朱瀟介紹,今年整個展覽規模較往屆相比擴大近一倍,從泗華古橋到店仔頭古街,3公里游覽路線,20萬盆菊花、近百種品種展出,還有插花作品100件。此外,企業展區為本屆首創,共邀請了地產、園林等8家各行業優質企業參展。
今年的插花展區,有別于往屆西式的插花展,設置了兩間不同風格的展室,一中一西,中西相結合,位于主展區附近的群眾文化中心。中國傳統插花,在戰國時候就已經存在了。來自河南的插花師袁愛琴介紹,特別是2008年被列入國家非物質文化遺產名目后,中國傳統插花藝術逐漸走進大眾的視野,點亮了群眾的業余生活,增添了生活樂趣。
八年堅守 六旬老人樂當平安宣傳員
現如今,重視老齡工作是當今社會普遍關注的問題,許多老年人的晚年生活越來越豐富多彩,在他們看來,即便是退休了,也是“我的時間我做主”,他們敢于跳出傳統觀念,探索新事物,保持心態年輕,做一個與時俱進的老年人。
在荔城區新度鎮溝尾村,村民們總會看到這樣一個身影,老人開著三輪電動車出發了,車上的擴音喇叭唱著宣傳綜治平安的快板,沿著村間水泥道,走街串巷進行宣傳。
原來,老人名叫蔡國良,今年68歲,是這個村的義務平安宣傳員。幾年前,他看到一些村民平安意識差,亂扔垃圾、隨地吐痰等不文明的行為時有發生,便萌生了當平安宣傳員的想法。他的想法也得到家人的支持,在他60歲生日那天,兒媳為他買了三輪電動車、喇叭擴音器作為生日禮物,自那天起,他便開著嶄新的三輪電動車,開始了平安宣傳路。
10月22日一大早,蔡國良又開著三輪電動車出發了,車上的擴音喇叭唱著宣傳綜治平安的快板,節奏明快,聲音響亮,一聲聲是熟悉親切的味道。許多村民聽到喇叭聲打開門,熱情地與他打招呼。
據了解,該村有6個自然村,全部開車走完要一個多小時。蔡國良每天6點左右就出發,沿著村間水泥道,走街串巷進行宣傳。當經過市場路段,出現人流、車流多,交通堵塞情況,他還當起交通協管員,引導行人安全過馬路。老人還是出了名的熱心人,多年來,村里修水泥路、鋪設自來水管、改下水道等,都能看到他忙碌的身影。
莆田學院12名大學生入選市博物館義務講解員
10月27日,莆田市博物館在莆田學院進行義務講解志愿者招募,經面試選拔,最終12名文化與傳播學院的女大學生成功入選。
面試負責人莫清淋說,此次招募與以往最大的不同點在于不僅要求志愿者具有熱心助人的品質,而且由于服務的對象是廣大市民,更注重考察他們的語言表達能力和溝通能力。此次招募得到了莆田學院文傳學院的支持,當天共有31名女大學生前來參加面試。記者看到,面試的內容主要針對學生的歷史文化知識、對文字的理解能力、講解技巧以及臨場應變能力。
漢語言文學專業的沈煒敏最終成功入選。她告訴記者,對于博物館的館藏文物,人們看到的只是文物外表的精美與華麗,而真正了解文物后,就可以更多地感知文物內在的靈魂,而這正是一個講解員工作的魅力所在。在入選的12名義務講解員中,新聞專業的居多。
新聞專業學生葉雅彬說,借此這次志愿活動可以鍛煉自己的溝通能力,將來在新聞采訪中面對陌生的采訪對象時不怯場,也可以表達得更加自如得體。新聞171的四川姑娘王韻則表示,來莆田讀大學,希望通過這次活動深入了解自己學習生活的這座城市的歷史文化。
據了解,這些入選者將于本周末經市博物館專業講解員培訓后,11月起,每個月的第一個和最后一個星期天正式進入博物館協助工作人員,參與展覽布置,負責歷史廳、媽祖廳、民俗廳的講解,引導觀眾參觀館內展品、宣傳博物館等相關活動。(莆田文明網綜合整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