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田縣開展紅色教育課堂研討?
文明風10月23日訊(通訊員 高上釵)校園文化是指一所學校經過長期發展積淀而形成共識的一種價值體系,即價值觀念、辦學思想、群體意識、行為規范等,也是一所學校辦學精神與環境氛圍的集中體現。近年來,在創建省級文明縣城活動中,大田縣重視發展教育,全力推進未成年人事業,以校園環境、校訓校風、課堂教育“三部曲”為總抓手,不斷改善教育基礎設施和文化軟環境建設,促使校園文化與現代教育融合發展,取得良好社會效果,全縣各中小學教學教育水平顯著提升。
校園環境:相伴一生的精神家園。縣里全力打造校園優美環境,使之成為孩子健康成長的搖籃。
校園環境是每個孩子學習生活的地方,是他們成長的搖籃,也是實現他們理想,放飛夢想的地方。對于每一位學生來說,良好的校園環境給他們帶來的是溫馨、舒適的學習環境和生活狀態。
坐落于大田縣城鳳凰山下、均溪河畔、城關文山路、北枕鳳凰山、鳳凰福地的大田一中,地理位置得天獨厚,校園環境優雅,被譽人們為“學園、花園、樂園”。
走進一中校園美感與人文相融,賦予學校建筑和景觀以精神文化內涵、溫馨的環境,學校里有座古老而文明的文昌閣,神韻著整個校園,就像一幅濃淡相宜、生動有趣一副畫,就像意境深遠、回味無窮的一首詩??胺Q校園版的“曲苑雜壇”是同學們課余文化生活的好去處,可以在那里大膽放松心情,盡情綻放,別開生面。學校已不再是一所傳統意義上的校園,它更像一個孩子學習生活的家園,一個健康成長的樂園。?
在廣平中學校園里,依然聳立一座文昌閣,閣的二樓曾掛著清代時期武探花林宜春的題匾“勝甲田陽”,可見在歷史上廣平中學,有過濃墨重彩一頁?,F在學校致力營造故事校園,講述著“聚德生輝,集思廣益”的教育故事:教學樓墻面上繪制了“程門立雪”、“孟母三遷”、“孔融讓梨”等立志故事;走廊上壁掛著由學生搜集的道德小故事展板:“立德”、“悟德”、“崇德”知識,還有當地元代時期鄉賢郭居敬編撰的《二十四》孝故事。
從廣平中學走出來郭老師,曾獲得縣里首屆傳承孝道文明家庭,他告訴我們:年復一年,同學們從校門中走出來,有的回到土地,有的走向城市,回憶學校生活,也許每個從學校里走出的人都有自己的記憶,但校園的操場、圍墻、旗桿、口號、標語、???,卻始終留在孩子的大腦里,這就是環境育人的力量,今后無論他們走向哪里,他們都是有根的人。?
校園文化與學校教育向來有著千絲萬縷的聯系。在廣平鎮中學校門中走出來的學子,還關心著廣平鎮郭居敬孝道文化研究,有的海外留學;有的考公應聘,異地就職;這一切都源于他們在中學期間所受地方文化的長期熏陶,使他們與校園文化有著割不斷的情結,?如今,校園文化與現代教育更是交相輝映,融為一體。
青春靚麗大田一中學生課外生活
校訓校風:學校發展的指路明燈??h里全力樹立校園人文精神,使之成為孩子夢想起航的地方。
校訓是一個學校的靈魂,是全校師生攜手共勉的座右銘。校訓體現了一所學校的辦學傳統,代表著校園文化和教育理念,是人文精神的高度凝練,是學校歷史和文化的積淀,激勵和勸勉在校的教師和學子們,即使是離開學校多年的人也會將校訓時刻銘記在心,校訓也能體現學校的辦學原則與目標。
校訓是廣大師生共同遵守的基本行為準則與道德規范,它既是學校辦學理念、治校精神的反映,也是校園文化建設的重要內容,是一所學校教風、學風、校風的集中表現,體現學校文化精神的核心內容。
大田一中學校的校訓“修德求知”四個字,既蘊內涵、富個性、有品位,又叫得響、記得住、傳得開,很好地體現了學校的教育理想和辦學目標,從而形成了“勤奮嚴謹、求實奉獻”的校風。
牛逼的歷史:可追溯至明嘉靖十五年(1536年),縣府在此興建教諭衙、訓導衙和儒學,延續至今已有480年的歷史。1926年,蔣超、施同寅、林維邦等鄉賢籌辦大田第一所中學:大田縣初級中學。1928年正式招生。
牛逼的現在:歷經88年的薪火相傳,大田一中已發展成為省重點高級中學、一級達標學校;建校辦學以來,經幾代人勵精圖治,辛勤耕耘,培養了中國科學院院士、南京大學教授鄭有炓以及部級干部陳斯喜等萬余名優秀學子。
城三小校門口大理石石柱上鐫刻一副對聯“均溪河畔書聲瑯瑯見賢思齊澤善行,仙亭山下莘莘學子滴水穿石求真知”正是反映學校的辦學理念。
走進校園,你會看到營造良好學習環境,學校處處裝扮著翰墨丹青,教室內外懸掛著先賢名言,仿佛置身于其中,婉如時光倒流、穿越時空,重新回歸到歷史的長河,在如詩如畫般的意境中與大雅君子對話,接受優秀傳統文化的浸潤與熏陶。
學校將優秀傳統文化的內容以漫畫的方式,展示到校園里的各個地方,圖文并茂、生動有趣,直觀形象地向學生傳遞文明禮貌、感恩社會、養成良好行為習慣的理念。在老師家長學生共同努力下,使之成為全縣校訓校風示范校園。
大田學生表演藝術達人秀
課堂教育:追尋幸福的力量源泉??h里全力搭建校園樂趣課堂,使之成為孩子人生追尋的起點。
課堂,是教育的主要場所,課堂總是存在著某種文化,不管我們是否能意識到,學生都在進行著某種“文化適應”。實驗小學詹副校長深情地說到:“對學生一生的發展負責,為學生一生的幸福奠基,這是教育的出發點,也是教育的歸宿”。從這個角度講,塑造學校文化,更重要的是把教學過程演繹成為具有價值意義的生命享受,成為學生追尋幸福人生的力量源泉。?
打造這樣的樂趣課堂,全縣堅持“常規為本”,持續深化“學、查、糾”活動,提升備課、上課、批改作業實效。加大教學常規巡查力度,推進教師“備、講、批、輔、考、研”等教學常規執行力。堅持推門聽課、隨機聽課、跟蹤聽課制度。在現有基礎上,全縣先后推出課堂教育的三個環節:一是知性備課,知教材、知學生,設計教學預案;二是順性導學,因人施教、因材施教,實施多種教學策略;三是因性而評,即時評價、選擇評價,形成賞識導向機制。詮釋了學生在從不知到知、從知之甚少到知之較多、從不會到會再到自己學會學的智力成長過程中。
有多年教學經驗的實驗小學宋老師說:良好的課堂氛圍,使學生的思維被調動起來,師生之間的關系平等的像朋友,學生學習提問不再有畏懼感,這樣也給學生創造了一種寬松自由的學習氛圍,學生更放得開,也有利于學生個性化的培養、自由言語的表達,更給學生創造性思維、批判性思維搭建了一個很好的平臺。
大田六中學科帶頭人杜老師認為:學生在課堂中的幸福,首先體現在思考、探究的樂趣上。眾所周知,人是萬物之靈,每個學生與生俱來都有好奇與質疑、探究與體驗、認可與欣賞、責任與權利等需求,可以說這也是人的一種內在素養,這為我們確立以“自主、探究、合作”為特征的課堂文化提供了人類學和心理學的依據。
如今,校園環境、校訓校風、課堂教育“三部曲”,已經成為大田縣一種思想教育新理念,滲透在學校教育生活的血液中,并升華為一種思想,一種文化,一種學校發展的精神支柱。通過不斷探尋文化基因、培育文化土壤、積淀文化現象、打造文化品牌、實現文化共建共享等新的開發和實施路徑,提煉、培養、固化著學校人文精神,使之成為孩子健康成長幸福人生的力量源泉。(大田縣委文明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