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田學生表演藝術達人秀
課堂教育:追尋幸福的力量源泉。縣里全力搭建校園樂趣課堂,使之成為孩子人生追尋的起點。
課堂,是教育的主要場所,課堂總是存在著某種文化,不管我們是否能意識到,學生都在進行著某種“文化適應”。實驗小學詹副校長深情地說到:“對學生一生的發展負責,為學生一生的幸福奠基,這是教育的出發點,也是教育的歸宿”。從這個角度講,塑造學校文化,更重要的是把教學過程演繹成為具有價值意義的生命享受,成為學生追尋幸福人生的力量源泉。?
打造這樣的樂趣課堂,全縣堅持“常規為本”,持續深化“學、查、糾”活動,提升備課、上課、批改作業實效。加大教學常規巡查力度,推進教師“備、講、批、輔、考、研”等教學常規執行力。堅持推門聽課、隨機聽課、跟蹤聽課制度。在現有基礎上,全縣先后推出課堂教育的三個環節:一是知性備課,知教材、知學生,設計教學預案;二是順性導學,因人施教、因材施教,實施多種教學策略;三是因性而評,即時評價、選擇評價,形成賞識導向機制。詮釋了學生在從不知到知、從知之甚少到知之較多、從不會到會再到自己學會學的智力成長過程中。
有多年教學經驗的實驗小學宋老師說:良好的課堂氛圍,使學生的思維被調動起來,師生之間的關系平等的像朋友,學生學習提問不再有畏懼感,這樣也給學生創造了一種寬松自由的學習氛圍,學生更放得開,也有利于學生個性化的培養、自由言語的表達,更給學生創造性思維、批判性思維搭建了一個很好的平臺。
大田六中學科帶頭人杜老師認為:學生在課堂中的幸福,首先體現在思考、探究的樂趣上。眾所周知,人是萬物之靈,每個學生與生俱來都有好奇與質疑、探究與體驗、認可與欣賞、責任與權利等需求,可以說這也是人的一種內在素養,這為我們確立以“自主、探究、合作”為特征的課堂文化提供了人類學和心理學的依據。
如今,校園環境、校訓校風、課堂教育“三部曲”,已經成為大田縣一種思想教育新理念,滲透在學校教育生活的血液中,并升華為一種思想,一種文化,一種學校發展的精神支柱。通過不斷探尋文化基因、培育文化土壤、積淀文化現象、打造文化品牌、實現文化共建共享等新的開發和實施路徑,提煉、培養、固化著學校人文精神,使之成為孩子健康成長幸福人生的力量源泉。(大田縣委文明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