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慶假期前4天,全國接待國內游客5.02億人次,同比增長8.80%。各地立足本地文化特色,精心策劃旅游活動,自然風光與民俗風情交融,傳統活動與新派體驗輝映。人們賞美景、品美食、曬美圖,文明旅游漸成風尚。(10月7日《人民日報》)
時值秋天,一葉知秋的成語大家早已耳熟能詳。文明旅游,無論是境內還是境外,體現的不僅是游客的素質,更是國家的形象、公民的整體素養。七天的國慶假期已經過去,但七天假期數以億計的游客用行動又為文明旅游揮毫了美麗的秋色,這是值得驕傲的好事。欣慰之余讓更多人認識到,文明旅游靠合力才能成風尚。
文明旅游,游客文明素質要不斷提升。今年的長假出游,很多人都能自覺將環保袋作為隨身帶的行囊,就如四川成都的游客徐女士見到邊上有孩子隨手將紙屑扔在地上,她主動將其撿起來裝進隨身背包里一個垃圾袋中。其實,景區內游客自帶垃圾袋、主動撿拾掉落垃圾的行為明顯多了,踩踏座椅、攀爬墻體等不文明行為明顯減少。這些都充分說明,旅游文明離不開游客的自律意識、主人翁意識,這樣文明旅游才能更好地成為風尚。
游客的文明離不開景區的科學引導和服務的改進完善。眾所周知,旅游是一項服務性行業,要使得文明旅游成為風尚,景區的科學引領、周到服務也不能滯后,就如去少數民族、境外等到地旅游的游客,都接到旅行社關于尊重當地風俗的引領,是科學的引領讓大家有效地避免了無心、無知產生的不文明現象。在加上一些景點紛紛開展“文明旅游”行動,公共洗手間數量增加,服務也更加人性化,有的景區還增加母嬰室、輪椅、嬰童手推車等,通過志愿者團隊幫助需要的游客,如此升級服務,既能引導游客文明旅游,又能提升游客的獲得感,對旅游文明風尚形成大有裨益。
文明旅游要形成全民風尚還需要多方合力。文明旅游相向而行,不文明的行為才能得到有效遏制,面對暴漲的游客數量,游客要想旅游更加舒暢,就要在文明的自律上加把勁,大處著眼,小處著手,才能將文明久久為功;景區管理更加需要做好精細化管理服務,通過實施文明旅游提升行動,以宣傳引導、規范約束和社會監督等方式,努力構建文明旅游社會環境,如此才能以良好秩序、周到的服務喜迎天下客,不斷游客的文明意識。
文明旅游不能一蹴而就,只有多方各方合力、長期堅持,方能進一步將文明旅游工作推向縱深,讓更多群眾享受文明旅游的幸福感。(福州文明辦 雷沛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