語言美是我國社會主義精神文明的重要內容之一,是社會文明進步的標志。自1998年起,國務院決定每年9月第三周為全國推廣普通話宣傳周,至今已成功舉辦了21屆。今年的全國推廣普通話宣傳周已經拉開序幕,本次推普周主題為“說好普通話,邁進新時代”。講好普通話,有利于改善交流效果、規范服務行為、提高文明水平、樹立良好形象。
16日,平潭時報聯手平潭圖書館開展以“普通話、寫規范字、做文明人”為主題的推普活動,邀請國家二級播音員、平潭廣播電視臺廣播節目部副主任陳章林,為各所學校的小記者們傳授普通話。“故事大王”“普通話知識講座”“我來說普通話”等新穎有趣的環節,讓小記者們在快樂中學習,進一步增強了小記者語言規范意識和推廣普通話參與意識。
講故事
各式風格齊上陣
?
陳章林講解普通話技巧
“太有趣了,原來講故事這么好玩”“普通話可真難”“他講的故事更動聽”……當天上午9時,平潭圖書館4樓多媒體室里傳出了歡聲笑語,小記者推普活動的第一個環節“故事大王”正精彩上演。
小記者林睿可巾幗不讓須眉,第一個舉手上臺展示。她帶來的故事是《沒有牙齒的大老虎》:“在大森林里,誰都知道老虎的牙齒厲害……”雖然是第一次表演,但林睿可絲毫沒有怯場,故事張口就來,將故事演繹得淋漓盡致。小記者陳博文緊隨其后,剛拿到話筒,立馬侃侃而談。幽默的話語、飽滿的感情、生動的表情和豐富的肢體語言,匯成了一場精彩的表演,臺下爆發出陣陣笑聲。
歷史傳說、寓言故事、童話故事……余下的6名小記者紛紛上臺,用各自的表演方式,講述了《后羿射日》《紙上談兵》《螃蟹的述說》等故事,為臺下的觀眾獻上了一場場風格迥異的表演,現場掌聲不斷。
小記者現場講故事
“林睿可臺風落落大方,但是字音較黏,需要干脆一些。這是一個童話故事,要調動自己所有的情感,融入到故事中……”陳章林擔任評委,對林睿可進行了細致的點評。隨后,對于余下的小記者們,陳章林也從小記者的普通話讀音、情感表現和肢體行為等表演元素進行了優缺點的專業點評和指導。“‘很’字你發音有誤,歸音是在軟腭的地方提起,舌尖抵住上齒背”“‘給人們帶來光明’一句,語調不要拖得太長”……在點評薛文彬時,陳章林給出了一個“很”字,讓薛文彬現場起來試讀,并耐心現場演示,糾正其發音錯誤。
肢體不協調、緊張亂動;平翹舌不分、前后鼻音弄混……對于小記者們的每一個細微錯誤,陳章林都進行了糾正。“基調是很重要的,只要基調掌握好了,整篇的文章感情就不會差很多”“家長為孩子選擇文章時,要依照孩子的能力”“表情、肢體語言都要調動起來、配合語句”“每一個出現在文章上的字詞,你都不能把字音讀沒了”……現場,陳章林還向小記者們傳授在講普通話及進行語言表演時需要注意和掌握的小竅門。
陳章林在臺上邊說邊示范,臺下的小記者們也沒有閑著,認真地學習模仿著。“原來普通話這么難。讓我知道自己有很多不足,以后要好好下功夫學習了。”小記者何明燦說。
聽講座
語言知識心中記
小記者現場朗讀
經過了“故事大王”的體驗,小記者們對普通話有了初步的認識,也激起了他們對普通話的好奇和興趣,陳章林老師再接再厲,為小記者們帶來了一堂精彩的普通話知識講座。
“普通話是以北方話(官話)為基礎方言,以典范的現代白話文著作為語法規范的現代標準漢語。普通話作為聯合國工作語言之一,已成為中外文化交流的重要橋梁和外國人學習中文的首選語言。截至2015年,中國70%人口具備普通話應用能力,尚有約4億人只局限于聽懂的單向交流。”一開始,陳章林先為大家講解了普通話的概念。
小記者大有收獲
緊接著,陳章林現場播放了一段《倒鴨子》視頻。視頻講述的是一位普通話接線員與大連話司機之間的爆笑對話,大連司機的“道牙子”一詞在大連方言里是表示“馬路牙子”,指馬路邊上的護路方磚。普通話接線員不了解大連方言,聽成“倒鴨子”,繼而詢問“倒鴨子”有沒有危險,從而引發笑話,逗樂了現場的小記者和家長們。“普通話很重要,如果讀得不標準,很容易給他人造成困擾,也給自己造成笑話。”陳章林說。
“‘誰’這個字,平時大家怎么發音的呢?”陳章林剛提出問題,臺下的小記者們已經紛紛開口念出讀音。“‘誰’用‘shui’和‘shei’輸入法都可以打出來。我們把它拆分為sh、u和i,sh是聲母,ui是復韻母,每一個發音都是一個音素,前中后響復韻母,響就是發音響亮程度……”陳章林向小記者們講解聲母辨正。他說,在語音教學中,把審辨方言語音和普通話語音的異同,糾正方音影響,學好普通話語音的內容叫方音辨正。方音辨正按內容分為聲母辨正、韻母辨正、聲調辨正等知識點。
對于南方人,特別是平潭人普通話中存在聲母n和l不分的情況,陳章林也進行了細致的講解。他說,n和l的阻礙部位、聲帶狀態相同,都是舌尖中音、濁音;它們的不同之處主要是氣流發出的通道不同,發音時軟腭的位置不同。此外,陳章林還帶來了“兒化的性質”等知識。
張開口
小試牛刀現成效
小記者現場朗讀
都說實踐是知識積累的重要手段,要將知識記牢學透,紙上談兵是遠遠不夠的。這不,陳章林就現場給出了3個繞口令和數十組詞組對比練習的“普通話練手”,讓小記者們在實踐演練里出成效。
一個看似簡單的繞口令,讓不少小記者舌頭打結,紛紛敗下陣來。“化肥會揮發,黑化肥發灰,灰化肥發黑。黑化肥發灰會揮發,灰化肥揮發會發黑。黑化肥發灰揮發會發黑。”小記者王文楷嘗試了下這首繞口令,由于f、h分不清,念出的效果讓大家哄堂大笑。“h是舌根音、f是唇齒音,用上齒和下嘴唇摩擦發出來的聲音,其實兩者是有區別的,但是很多人都弄混了。”陳章林解釋說。
“蠶和蟬,這是蠶,那是蟬,蠶常在桑葉里藏,蟬藏在棗樹上唱。”小記者游悅和何明燦爭相舉手,將繞口令試讀了下,頻頻舌頭打結,或停頓了下接著讀下去,或在一個難念的字眼上反復讀。“兩位小記者的都出現同一個問題,就是前后鼻音、平翹舌分不清楚。”陳章林作出點評。
對此,陳章林給小記者們支了招,羅列出數組前后鼻韻母詞語對比練習。“爛漫-浪漫”“ 贊頌-葬送 ”“開飯-開放”“漣水-涼水” “機關-激光”、“人民-人名”……小記者們紛紛舉手進行實踐體驗,并聽陳章林一一講解。
小記者在現場熟讀稿件
活動的結尾,陳章林還給小記者們一個“學說話”“不會說話”“會說話”等普通話學習三階段的話語,并對今天的活動進行了總結。他說:“普通話不是一朝一夕就能學成的,三分在學、七分在練,希望大家任重道遠,做到自覺和勤奮。”
對于今天的普通話活動,家長們表示大開眼界。“在平潭方言這個大背景下,我們這一代的家長也不太重視普通話,所以大家講得都不對味。今天來了才知道,學好和掌握普通話是如此重要,也是如此的困難。作為家長,我們也要讓自己學習起來,在以后的生活中,讓孩子有個良好的語言環境。”家長何裕發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