永安市后溪洋社區移風易俗宣講
文明風9月7日訊(通訊員 高漳 吳彩云)9月3日,永安市精神文明建設指導委員會辦公室印發《永安市“文明引領 移風易俗”主題活動實施方案》,把活動開展情況納入新一屆三明市、永安市級各類文明先進測評體系,作為推薦新一屆國家和省級各類文明先進的重要依據之一。明確指導思想、目標要求等,在突出群眾主體、突出問題導向、突出正面引導、突出因地制宜“四突出”原則指導下,組織全市各級文明單位、文明村鎮、文明社區、文明校園、文明家庭,大張旗鼓開展“文明引領移風易俗”主題活動。
“文明帶頭”,宣傳移風易俗
永安市各文明單位把活動作為當前精神文明建設的一項重要工作,加強部署落實,確保活動實效。發揮關心、支持和參與移風易俗工作中的帶頭作用,通過移風易俗“到鄉村、進社區”等宣傳活動,廣泛宣傳移風易俗活動的重大意義,引導群眾“啟動”移風易俗的自覺性。發揮“文明帶頭”作用,永安市委文明辦調動各文明單位、文明村鎮、文明社區、文明校園,組織干部職工學習開展移風易俗工作的目的意義和具體要求,簽訂《移風易俗承諾書》,自覺做到婚事新辦、喪事簡辦、其他喜事不辦、不帶彩打牌賭博。同時,結合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宣傳刊播移風易俗公益廣告,綜合運用宣傳欄、文化墻(廊)、道德講堂、展板等群眾喜聞樂見的形式,宣傳移風易俗。如:9月4日上午,后溪洋社區黨委舉辦了“移風易俗”主題的宣講活動,吸引30余名社區黨員和群眾參與。
在鄉村,15個鄉鎮街道牽頭組織開展村規民約修訂工作,推動村民議事會、道德評議會、紅白理事會、禁毒禁賭會建設。在此基礎上,組織文明志愿者,“排班上街”進行移風易俗“就近宣傳”。動員各文明單位深入聯系掛鉤村,進行“移風易俗宣教幫扶”工作,通過座談會、發放宣傳單、開展文藝演出、幫助制作標語墻繪等方式,宣傳移風易俗工作,使之家喻戶曉。
在學校,各文明學校把移風易俗活動納入“文明校園”創建工作,結合開學典禮、德育活動等,把移風易俗教育融于課堂教學和學生社會實踐中,使學生潛移默化接受移風易俗教育。并通過主題班會、黑板報、手抄報等宣傳移風易俗,引導學生傳播科學文明新風尚。發揮孩子在家庭和社會中的影響作用,組織開展“小手牽大手”活動,通過家長學校等平臺,把學校開展的移風易俗教育向鄉村學校少年宮和家庭延伸,向家長宣傳移風易俗知識,讓家長知曉、關心、融入移風易俗工作。
“破舊立新”,整治婚喪禮俗
進行“多倡導”:倡導婚喪事簡辦,倡導不送、不收非親人員禮金等文明習俗。由各文明單位、文明村鎮、文明社區、文明校園行動,動員和引導黨員干部以及文明家庭成員,帶頭倡導踐行“婚事新辦、喪事簡辦、厚養薄葬、其他喜慶事宜不辦”新風。引導年輕人以集體婚禮、旅游結婚等形式婚慶;倡導踐行簡化治喪儀式、縮短治喪時間和生態殯葬模式;倡導踐行喬遷、生日、升學等喜慶事宜不操辦的做法。
開展婚喪禮俗整治工作,實行“多禁止”:禁止燃放煙花爆竹等擾民行為,禁止搞封建迷信活動。各文明單位重點整治黨員干部參與帶彩打牌、互相吃請等不良習俗;各文明村鎮重點整治婚喪大操大辦和以喬遷、祝壽、滿月等事宜對外操辦酒席的不良習俗;各文明社區重點整治燃放煙花爆竹等擾民行為;各文明校園重點整治教師接受參加家長請客吃飯、送紅包和謝師、升學宴請等不當行為;各文明家庭要做到拒絕參加親朋好友大操大辦的婚喪以及各類迷信活動。“倡導”與“整治”雙管齊下,逐步實現破除陳規陋習,樹立文明新風尚的目標。
“吐故納新”,弘揚傳統文化
永安市委文明辦注重發揮傳統節日在弘揚中華民族優秀傳統文化和培育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中的重要作用,組織各文明單位、文明村鎮、文明社區、文明校園,以“我們的節日”活動為重要載體,日前結合“我們的節日?中秋”,開展豐富多彩的群眾性節日民俗、經典誦讀、文娛健身等活動,深化群眾性精神文明創建活動,使干部群眾在參與活動的過程中,品味節日,移風易俗,提升幸福指數。
在鄉村,各文明鄉鎮引導群眾將農村現有的宗祠和廟、殿、宮等精神信仰場所與文化禮堂進行有效整合,使民間信仰、宗族姓氏文化傳承與禮堂文化相互融合。并引領群眾從高檔酒店走向文化禮堂,把鄉村文化禮堂作為簡辦紅白喜事的場所,使文化禮堂成為培育婚喪新風的學堂,實現節儉治家的平臺。發揮優秀傳統文化的引領作用,達到破除封建迷信、弘揚先進文化、建設精神家園的目標。
永安市“文明引領移風易俗”主題“大活動”,正以豐富多彩接地氣的群眾性文化娛樂等“小活動”,詮釋移風易俗大理念,倡導文明新風,推動社會風氣向善向上發展。(永安市委文明辦供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