始終堅持惠及民生
著力解決群眾最關注的環境問題
如今的廈門,每一寸肌膚都被綠色浸潤,居民無論住在何處,步行15分鐘內即可到達一個公園,人均公園綠地面積提高到14.09平方米。
樹立改善生態就是改善民生的理念,回應人民群眾對優質生態產品、優良生態環境的迫切渴望,廈門久久為功,持續為老百姓、子孫后代打造出天藍、地綠、水凈的美好家園,打造了一座高顏值的生態花園之城。
“圣人治世,其樞在水。”水是生命之源、生產之要、生態之基。
清晨6時,朝陽的第一縷光輝把翔安區內厝鎮蓮溪蔡塘段水面鍍上一層金色的薄膜,彭水山和他的同事,嫻熟地伸出約5米長的竹篙,溪水上漂浮的垃圾被一網打盡。彭水山感慨地說:“溪水比以前干凈多了,環境也好太多了。”
為了給市民群眾提供安全、優美的水生態環境,多年來,廈門貫徹“陸海統籌”理念,實施“海陸聯動、河海共治”,并全面推行河長制,開展小流域綜合治理,推進溪流污染整治,流域保潔率達到100%,全面建設安全生態水系。
城在海上、海在城中。廈門海域面積約為355平方公里,海岸線長約為226公里,500平方米以上的無居民海島共有17個。廈門市與舊金山市簽署《海洋垃圾防治“伙伴城市”合作備忘錄》,建立了海洋垃圾防治合作交流機制,通過九龍江源頭垃圾攔截、陸源控制、沿岸保潔、海面收集、無居民海島清理、海滄入海口設置移動式攔截收集等多道關口把關,形成海洋垃圾防治的廈門做法。
“抬頭仰望是清新的藍,環顧四周是怡人的綠。”這是廈門給人的直觀印象,更是生活在這里的人們對于幸福最真切的體會。
“廈門藍”是鷺島一張亮麗的城市名片,也是廈門人最引以為豪的一抹色彩。廈門在全省率先實施《輕微污染天氣應對辦法》,AQI超過50即啟動各部門聯防聯控的應對預案;推行綠色港口建設,建成福建省首個高壓船舶岸電項目廈門遠海碼頭,逐步實現船舶停靠“零油耗、零排放、零噪音”;2017年,我市空氣質量優良率達到99.2%,在全國74個重點城市名列第四位。
如今的廈門,每一寸肌膚都被綠色浸潤,居民無論住在何處,步行15分鐘內即可到達一個公園,人均公園綠地面積從1985年的4.43平方米提高到14.09平方米,全市建成區綠化覆蓋率從36%提高到43.59%。2016年,大美廈門遭受超強臺風“莫蘭蒂”的重創,廈門重新梳理這座城市,城市高顏值不僅迅速回歸,還變得更美。廈門大學外教、來自俄羅斯的亞歷山德拉說:“廈門就是一個天然氧吧,多層次的綠化讓人內心很平靜,也能讓心歸于平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