鄉風淳,鄉村興。如何樹立文明鄉風,是新時代的一道新“考題”。
近年來,福州市委文明辦先后開展“助力精準扶貧,樹立文明鄉風”試點村建設、美麗鄉村文明建設示范村創建等活動,印發《福州市推進農村志愿服務工作的實施意見(試行)》等指導性文件,在鄉村大地鋪開了一幅幅“環境優美、鄉風文明、社會有序”的畫卷,為鄉村振興筑起了一道道堅實的精神保障。
馬尾區“全國文明鎮”亭江鎮西邊村移風易俗主題公園引來大批參觀者
理論宣講話鄉音
樹立價值觀自信,為鄉村振興凝聚智慧和力量。各鄉鎮對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培育和弘揚正在持續深化。
在各鄉鎮的主要干道、公園涼亭,“國是家,善作魂”“百善孝為先”“傳承好家訓,培育好家風”等展示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公益廣告,與鄉村景觀、日常生活緊密結合。不僅離得近、看得到,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還聽得見、摸得著。
每逢周三、五、日上午,來自福州市長樂區各鄉鎮的上千名群眾將塔山公園介壽廊擠得滿滿當當。課桌前,退休老教師黃發祥用福州話,為大家講解黨的方針政策。這里其實是長樂區打造的一個百姓社科理論講壇,在人群較密集的河下街老干部活動中心、冰心公園,也能看到如此場景。
福州市閩侯縣的“首邑講壇”則把名家請到“家門口”。“講座提升了我對福州文化的認知,也增強了我們的愛國意識。”現場觀眾林琳說,以往很少有機會能聽到名家講座,如今除了能現場聽,還能通過電視和微信看。
這些都是福州市基層理論宣傳“千軍萬馬”工程在農村的實踐。各鄉鎮創新載體、拓寬渠道,講師團上山下海、入戶上船,將“好聲音”傳遍每個角落,使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深入人心。
移風易俗正鄉風
企業家林培新將準備用于父親祝壽的100多萬元捐獻出來,幫助福州市連江縣城至道澳村的公交正式開通;在部門各司其職、同向發力下,閩清鎮桔林鄉部分偏遠山村由昔日賭博村變成如今的生態園……各鄉鎮都能感受到移風易俗帶來的鄉風顯著變化。
在長樂,1年來近萬場紅白喜事,為百姓省下“面子錢”約15億元,引導婚喪事主將原計劃分發的紅包捐贈公益慈善事業近200萬元,讓群眾在移風易俗中得到了實惠。
在福清,新厝鎮建起鄉風館、鄉賢館,發展民俗文化;高山鎮玉樓村用種樹代替宴請,打造“黨員林”;龍田鎮樹下村建設生命公園,推行綠色殯葬。
移風易俗革陳除陋,鄉村振興健康有序。去年以來,福州市細化了59項移風易俗專項活動,推動全市各鎮街、村(社區)完成村規民約修訂完善工作,建立健全紅白理事會,紅白喜事簡辦、省錢做公益已經蔚然成風。
與此同時,電影、閩劇頻下鄉,鄉村文體生活不斷豐富,彰顯了健康文明的生活方式。
美麗鄉村幸福家園——白中鎮霞溪村(以上圖片均來源于福州文明網)
宜居建設改鄉貌
一條條修整好的道路平坦寬闊,公園等文體活動場所遍布各村,老人們聊天、下棋,年輕人跑步、打球,勾勒出宜居宜業的美麗鄉村畫面。隨著美麗鄉村文明建設的推進,越來越多的農村實現了環境面貌和精神文明“雙提升”。
良好的村容村貌既是美麗鄉村的外在表現,也是農村文明程度的直觀反映。以福州市永泰縣為例,在134個實施美麗鄉村、幸福家園工程的行政村里,實施農村垃圾污水治理補短板,“廁所革命”拆除旱廁,生態田園風光和原生態農耕文化盡收眼底,民居在前庭后院建起了“微田園”,彰顯雞犬之聲相聞的農家情趣。到2020年,永泰縣將實現美麗鄉村建設全覆蓋。
美麗鄉村要“面子”更要“里子”。以農家書屋、村級綜合服務場所、宗祠等為文化陣地建設的抓手,各鄉村不斷優化文化民生服務,提升鄉村文化氛圍。
亭江鎮閩安村自申報為“五古豐登”市級示范點以來,不斷加強保護和運用古街、古厝、古寺廟、古樹、古橋等農村自然和人文資源。越來越多人來此游覽、攝影、拍照留念,閩安古鎮儼然一個愛國愛鄉宣傳點,也是重要的僑臺文化交流點。
志愿服務傳鄉情
鄉村景美,人更美。福州市閩清縣白中鎮霞溪村是遠近聞名的美麗鄉村、廉政文化示范村。有了志愿者驛站,村里的老黨員們找到了“使勁”的地方。茶水供應、工具出借、辦理話費充值、水電維修等貼心服務讓村民生活更便利。大家也慢慢習慣了一有事,就到驛站找志愿者。由于早宣傳早化解,全村1100多人,幾乎沒發生過鄰里糾紛、上訪等現象。
荷韻悠香的暑假,福州市永泰縣嶺路鄉寨下村“助力鄉村振興發展”志愿服務中心來了一群年輕人。原來是仰恩大學的志愿者組成了一支“為愛”實踐隊,開展為期15天的暑期社會實踐。他們的身影遍布大街小巷:為老年公寓的老人們表演節目,送上蛋糕;入戶走訪慰問低保戶,陪護孤寡老人;給孩子們輔導功課,為貧困學生送上油、米、書包等;開展文明旅游、生態環保倡議簽名活動……
眼下,“助力新福州,建功新時代”的志愿服務行動已在鄉村掀起熱潮,融入移風易俗、暖心助學、扶危濟困、環境保護等文明鄉風建設,志愿者們用汗水澆灌鄉村土壤,為鄉村振興不斷注入正能量。(稿件來源:福州文明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