移風易俗正鄉風
企業家林培新將準備用于父親祝壽的100多萬元捐獻出來,幫助福州市連江縣城至道澳村的公交正式開通;在部門各司其職、同向發力下,閩清鎮桔林鄉部分偏遠山村由昔日賭博村變成如今的生態園……各鄉鎮都能感受到移風易俗帶來的鄉風顯著變化。
在長樂,1年來近萬場紅白喜事,為百姓省下“面子錢”約15億元,引導婚喪事主將原計劃分發的紅包捐贈公益慈善事業近200萬元,讓群眾在移風易俗中得到了實惠。
在福清,新厝鎮建起鄉風館、鄉賢館,發展民俗文化;高山鎮玉樓村用種樹代替宴請,打造“黨員林”;龍田鎮樹下村建設生命公園,推行綠色殯葬。
移風易俗革陳除陋,鄉村振興健康有序。去年以來,福州市細化了59項移風易俗專項活動,推動全市各鎮街、村(社區)完成村規民約修訂完善工作,建立健全紅白理事會,紅白喜事簡辦、省錢做公益已經蔚然成風。
與此同時,電影、閩劇頻下鄉,鄉村文體生活不斷豐富,彰顯了健康文明的生活方式。
美麗鄉村幸福家園——白中鎮霞溪村(以上圖片均來源于福州文明網)
宜居建設改鄉貌
一條條修整好的道路平坦寬闊,公園等文體活動場所遍布各村,老人們聊天、下棋,年輕人跑步、打球,勾勒出宜居宜業的美麗鄉村畫面。隨著美麗鄉村文明建設的推進,越來越多的農村實現了環境面貌和精神文明“雙提升”。
良好的村容村貌既是美麗鄉村的外在表現,也是農村文明程度的直觀反映。以福州市永泰縣為例,在134個實施美麗鄉村、幸福家園工程的行政村里,實施農村垃圾污水治理補短板,“廁所革命”拆除旱廁,生態田園風光和原生態農耕文化盡收眼底,民居在前庭后院建起了“微田園”,彰顯雞犬之聲相聞的農家情趣。到2020年,永泰縣將實現美麗鄉村建設全覆蓋。
美麗鄉村要“面子”更要“里子”。以農家書屋、村級綜合服務場所、宗祠等為文化陣地建設的抓手,各鄉村不斷優化文化民生服務,提升鄉村文化氛圍。
亭江鎮閩安村自申報為“五古豐登”市級示范點以來,不斷加強保護和運用古街、古厝、古寺廟、古樹、古橋等農村自然和人文資源。越來越多人來此游覽、攝影、拍照留念,閩安古鎮儼然一個愛國愛鄉宣傳點,也是重要的僑臺文化交流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