欠了銀行20萬元,浙江省蒼南縣的饒某一直賴著沒還。這幾天,他突然改主意了。原來前不久,饒某喜從天降:兒子考上了名牌大學。很快,又憂從中來:學校表示,饒某欠錢不還,上了誠信黑名單,可能導致兒子無法被錄取。意識到問題的嚴重性,饒某立馬還清了欠款。對于失信被執行人,相關部門為何要采取“父母失信,子女受限”這一招兒?(7月27日《人民日報》)
“老賴”對于社會誠信的傷害,可以說像惡性腫瘤那樣罄竹難書。他們之所以能在不誠信路上滑坡、逗留,一方面,是他們本質問題;另一方面,相關部門信息不能更好地聯通,才使得他們有漏洞可占。如今隨著多部門信息共享,通過全社會織就一張密集的“受限大網”后,對于“老賴”的執行工作有了“一加一大于二”的效果。
自古欠債還錢天經地義,而且我國早有父債子還、兒債父還、人死債不賴的美好沿革。那些被冠以“老賴”的人,不僅忘記了祖訓,也忘記了做人的根本。對于債務,除了想方設法逃避,有的更是惡意暴力抗法,對于債權人造成二次或者多次傷害,如此“老賴”,要換回他們誠信的回歸,“父母失信,子女受限”這一招不僅可行,而且要大力推廣才是。
治理“老賴”就要實打實。浙江省采取的治“老賴”實招、新招,筆者覺得,要加大社會誠信建設,就要拿出硬措施、鐵手腕。否則,“老賴”還會在不誠信路上躑躅,總想逃避自己誠信責任。尤其是對于公然挑釁法律尊嚴的老賴,執行部門就要認真聽取社會上的呼聲和建議,尤其要請法律專業人士共謀良策。如“父母失信,子女受限”這一招對,浙江省委黨校法學部教授林學飛表示,抗拒執行,是對全社會信用的挑戰,也是對法律的褻瀆。如果不有力打擊,長此以往,將嚴重影響社會信用環境,甚者造成財產損失和不良風氣形成。
治“老賴”須招招有力。眾所周知,要讓“老賴”認識到錯誤,就要要措施有力,環環相扣,才能對于“老賴”形成威震。否則,他們還會東躲西藏,不斷玩“躲貓貓”游戲:本人躲起來,資產藏起來,暴力抗拒執行……如此嚴重失信行為,除了法院為“老賴”私人定制的手機彩鈴,更要利用微博、微信電視臺等媒體,不斷增加“老賴”“知名度”,才能讓“老賴”體會一處失信、處處受限,感覺頭上無光、腳下無路,開始誠信歸位。
總之,隨著信息化建設推動,隨著全社會對于懲治“老賴”的齊心合力,“老賴”的“賴日子”也到頭了。那些還在不誠信路上逗留的“老賴”,只有早日回歸誠信,及早履行義務,才不會搬起不誠信的“石頭”砸自己的“腳”。(福州文明辦 雷沛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