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致建城 精細管城
多年來,漳州堅持以創建“全國文明城市”為目標,著力優化城市設施,細化城市管理,不斷提升城市文明氣質。
持續優化市政設施。三年來,漳州在市政交通、公共設施、老舊社區等短板上下功夫,更新改造供水管網144公里、城市道路155公里;新增公共停車位3643個、公交車168輛;“達達通”公共自行車、共享單車項目建成投用;投入3000多萬元,升級改造94個無物業管理的社區(小區);新增財力向民生領域傾斜,民生支出占財政支出77.1%。
加強公共秩序管理。投入3.2億元,對主城區三湘江、九十九灣、浦頭港、環城河等水系進行全面清淤清障、截污治污、引水建綠,實現河暢、岸綠、水清;制定《市場設施改造獎勵辦法》,改造提升市區橋南、延通等一批農貿市場;重點加強經營場所衛生管理,建立一批“五小”示范店;進一步完善“文明旅游”聯席會議制度,落實好行前教育、旅行團督導、不文明行為記錄、旅游“紅黑榜”等制度。始終突出“掃干凈、擺整齊、拆到位、保暢通、綠美化、勤督查、嚴責任、常態化”,持續提升漳州城市品位。
精細化管理城市。出臺首部實體性法規《漳州市市容和環境衛生“門前三包”責任區若干規定》,堅持每月組織市容環境衛生考核評比,并在新聞媒體公布考評結果。2015年,漳州數字化城市管理信息系統平臺正式運行。截至目前,共受理案件201萬件,處置率、結案率達98%以上,率先在全國開展創建“無癬”城市活動。
移風易俗 樹立新風
近年來,漳州市堅持把移風易俗工作作為全面從嚴治黨和加強農村精神文明建設的一項重大任務,重在建設,破立并舉,推動農村社會風氣有效治理,促進了農村社會文明程度有效提升。
突出價值引領。漳州市始終堅持以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為引領,通過印發倡議書、編印《市民文明手冊》等各類鄉土教材、制作公益廣告、創作客家山歌等形式,加強移風易俗宣傳教育。積極組織開展道德模范、最美人物、身邊好人等評選活動,涌現出郭昭軍、林麗華等一批批典型模范。發揮黨員、干部和公職人員的示范引領作用,做到婚事新辦、儀式從簡、喪事簡辦、厚養薄葬、文明理事、引領新風,以優良黨風政風引領社風民風向上向善。
破除舊惡陋習。全市各縣(市、區)確定2至3個重點問題專項整治項目,所屬每個鄉鎮確定1個重點問題專項整治項目,集中開展重點整治活動。據粗略估計,僅平和縣五寨鄉年可節約民俗節日支出達1000萬元以上。同時,以文明村鎮創建活動為載體,深入開展移風易俗活動,訂立鄉規民約,發揮村民自治組織作用,深化文明創建。
以文化人。近年來,漳州市不斷完善農村公共文化服務體系,截至今年5月,全市共建成博物館、藝術館、文化館32個,鄉鎮綜合文化館121個。同時,深入挖掘富有地域特色的鄉賢文化資源,打造形成以谷文昌精神、林語堂等為代表的鄉賢文化品牌和特色名片,并發掘創作了一批富有鄉土氣息的優秀文藝作品,其中“保嬰記”獲全國優秀劇目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