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明風7月17日訊(通訊員 高巖)近年來,大田縣農村精神文明建設工作,結合工作實際,從培育和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高度,主動適應新常態,通過三下功夫,開展農村精神文明創建活動,滋潤農民心田。
在活動載體“創新”上下功夫。堅持貼近實際重在創新,運用現代科技手段,主動順應互聯網迅猛發展的時代潮流,強化科技和網絡思維,不斷創新內容形式,方式方法、途徑載體;堅持弘揚優秀傳統文化,努力形成講道德、尊道德、守道德的濃郁氛圍,真正實現文明村鎮創建目標,使農民文明起來,讓鄉村美麗起來。形成尊老愛幼、鄰里和睦、見義勇為、扶危濟困、崇尚科學、抵制迷信、移風易俗、破除陋習的文明新風,塑造社會主義的新風尚。同時,鼓勵和支持城鎮文明單位與村(社區)開展合作,形成以城帶鄉、城鄉共建的良好局面。完善農村村規民約,積極指導各地制訂和完善適合當地實際的村規民約,對農村摸牌賭博、紅白喜事大操大辦、封建迷信等問題,以村民自治的程序和形式,作出相應規定,并成立相關自治組織,以規范和約束村民的行為,真正實現自我管理、自我教育、自我約束,促進農村鄉風文明建設的健康發展。在各中小學中廣泛開展了“經典誦讀”、“童心向黨”、“我的中國夢”和“學習和爭做美德少年”等一系列道德實踐活動,引導未成年人廣泛參與,爭當“美德少年”,鼓勵他們在孝敬父母、尊敬師長、友愛同學、熱愛勞動、勤儉節約等五個方面認星爭優,形成良好的人生追求。“星級文明戶”創評活動。“十星級文明戶”由行政村黨支部、村委會按照所在鄉(鎮)的部署安排組織實施,兩年評選一次,文明村鎮示范點實現農戶參與率100%。
在文化產品“創新”上下功夫。著眼于統籌城鄉文化發展,堅持工作重心下移、文化資源下移、文化服務下移,努力為農民群眾提供多方面、多層次、多樣化的文化產品和文化服務;激發農村自身的文化活力,讓農民群眾成為農村文化的主角,豐富農村文化活動;鼓勵和支持文化企業、文藝院團送文化產品到農村,每年推出一批反映農村生活、農民喜聞樂見的優秀文藝作品,豐富農村文化產品;挖掘和傳承特色民間文化,發展農村特色文化;推進文化信息資源共享,完善農村公共文化設施建設;以弘揚郭居敬孝文化為平臺,融入農村文化園,同當地戲曲文化、紅色文化結合起來。開展家風家訓進祠堂、進學校、進機關、進村居等系列主題實踐活動,充分運用家風家訓傳統教育方式,引導全縣基層干部群眾,從自身做起、從家庭做起,講道德、守規矩、重家風,推動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扎根千萬家庭、融入日常工作和生活。加強農村文化隊伍建設,形成一支貼近農民群眾、長期扎根農村的鄉村文化隊伍。建議有關部門加大對農村優秀民間藝術團隊的支持和資助力度,培育出具有地方特色的文化精品,最大限度地滿足農民的文化需求。組織開展送戲、送電影、送圖書、送展覽等群眾性喜聞樂見的節日民俗和文體活動以及經典誦讀,做到“五個一”(有一個以上的特色文化品牌、每月放映一次一場以上電影、每季度舉辦或引進一場以上文藝演出或群眾文體活動、每半年舉辦一個以上文化展覽、每年舉辦一次以上文體培訓班);大力倡導讀書風氣,利用鄉鎮綜合文化站、農家書屋、鄉村少年宮陣地等開展形式多樣的讀書活動,讓廣大農村群眾學習了解掌握黨和政府的基本路線、政策法規,樹立正確的政治觀、法制觀,提高文化品味。大力開展啦啦操、健美操、排舞、廣場健身舞等群眾性文體活動,推進體操活動進校園、進鄉村,以“舞動大田”為主題,推動全民健身運動持續開展、深入人心,在全縣范圍營造一個體操之城、健康之城、活力之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