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月19日,安徽宣城街頭發(fā)生暖心一幕:一名盲人老大爺拄著盲杖行走在馬路中央,周圍車來車往,情況非常危險,就在這時,一輛公交車停在了路口,司機朱師傅快速下車,一直牽著這名盲人,把他送到了馬路對面的安全地帶十幾米。朱師傅的行動溫暖了這座城市里每一個人。(6月22日中國文明網(wǎng))
朱師傅的舉動,讓筆者前期看到的胡適一篇文章,題目為《真正的高貴,是心里裝著別人》。借用這個題目,我覺得,真正的高貴,更是文明禮儀的展示和行動,因為真正的文明定然處處心里裝著別人,裝著集體。新聞中的朱師傅不就是這樣的人嗎?作為一名公交司機,看到盲人過馬路,沒有半點猶豫,停下車將老人送到安全地帶,他的行動,雖然是社會暖新聞中的滄海一粟,但滴水也能映滄海,他的舉動也完全能夠凸顯新時代社會文明的風貌。
心里裝著別人,才會行為處事更有禮貌。比如我們在乘坐高鐵、飛機、汽車的時候,就不會旁若無人地大聲喧嘩,或者自顧自地在公共場合吃東西,垃圾隨手丟了一地。如此不考慮環(huán)境和他人的感受,其實就是自私的表現(xiàn),因為自私,也就只顧著自己,心里很少想著他人,更不會想著文明素養(yǎng)如何提升。這樣的人,不僅招人反感,也會對社會文明造成傷害。假如周圍有孩子,就會產(chǎn)生負作用,也容易和他人產(chǎn)生摩擦,輕則影響和諧,重則威脅安全。因此,心里向著別人,我們才會像朱師傅、胡適一樣,將善良與助人為樂當成基本的原則。
心里裝著別人,才會處處展示文明素養(yǎng)。文明素養(yǎng)不是大家的獨享,而是每一個社會公民應(yīng)盡的義務(wù)。胡適曾經(jīng)教育自己兒子:“文明有一條基本規(guī)則,就是時時要替別人想想。”這句話,用在新聞中的朱師傅上,就是因為心里想著別人,才會看到老人主動幫助,平時顧忌自己的言行,安靜的時候,絕對不會大聲喧鬧;大家休息的時候,你要聽音樂,不是調(diào)節(jié)到最低,就是自己戴上耳機,主動幫助需要幫助的人。心里裝著別人,在公共場合,才會盡可能地崇德向善、嚴于律己。
因為善良,才會恪守文明規(guī)則,以自己的善良成就社會的各種美德。無論是從新聞中,還是從胡適的文字中,卻處處能將他們聯(lián)系在一起,善良與文明雖然還不能劃等號,卻也處處能夠觸類旁通、相得益彰。對于堅守社會美德,恪守文明規(guī)范,只有感同身受,才會心里裝著別人,設(shè)身處地為警察、環(huán)衛(wèi)工、城市建設(shè)者等人著想,不以善小而不為,勿以惡小而為之。時時刻刻用自己微小的善舉,給別人注入的溫暖動力,那我們的社會就會變得非常溫暖?。ǜV菸拿鬓k 雷沛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