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三明市福利院進行義剪活動
文明風6月15日訊(通訊員 王偉來)22歲的鄧斌接手一家20平方米的理發店時,前任店主大姐提出的轉讓要求之一,就是必須把她干了10多年的公益理發堅持下去。
5月29日,一個尋常的工作日。位于三明市三元區崇榮路上一條偏僻巷弄里的瑞豪人人造型屋,卻大門緊閉。走近一看,門口一塊自畫的招牌很醒目,上面寫著:今日義剪,休息一天。
這就是鄧斌8年前從那位大姐手上接手過來的小店。店內的墻壁上懸掛著告示牌:環衛工人憑證件免費到店洗剪吹。在放置著洗發美發用品的櫥柜后側掛著兩面愛心錦旗,不起眼。另一面墻上,貼著鄧斌和伙伴們開展義剪活動的照片,有的只是三明志愿服務統一的紅色服裝和標識,沒有任何表明店名或個人身份的字樣——鄧斌從接手店鋪那天起,一直堅持愛心義剪到現在。
“我16歲就出來學藝了,明白生活的苦,也更珍惜人與人之間的這種善。”鄧斌說,他把自己多年來堅持的愛心義剪當作“閑暇的娛樂”。
所謂“娛樂”,其實是不取分文卻更甚于平時的工作量。平時在店里,作為老板,鄧斌一天最多為十幾個顧客服務。可是,外出做公益,一天為幾十人剪發是最基本的量。好幾次,鄧斌一天義剪服務100多人。
去年重陽節,店員阿秀老家三元區中村鄉大焙坑舉辦民俗活動,邀鄧斌一同前往。來到這個海拔700多米的偏遠小村落,鄧斌看到當地人外出理發不方便,便拿出隨身攜帶的工具包,為村民們免費理發。本來難得的游玩日,又在一天的剪刀“咔擦”聲中度過。
別人的理發店,理發工具裝在專業的工具盒里,鄧斌的理發店,統一使用的是工具包——可以隨身帶走。
不僅僅是堅持為公益出力,鄧斌每個月還拿出1000多元錢,作為理發店的專項公益基金。遇到福利院、康復療養院里有小孩、老人過生日,鄧斌就會在去義剪的時候,特地買些蛋糕、水果、生活用品帶去。
8年的時間,鄧斌把自己的店鋪從一間擴展到了三間。因為“頂上功夫”了得,口碑佳,所以有不少人來到他的店里學藝。鄧斌給學徒們定了個規矩:所有人必須參加義剪活動——除每月底固定到兒童福利院、康復療養院愛心義剪外,店員還必須不定期參加各類公益活動。
有年輕的學徒不愿意干這義務工,覺得老板定的規矩“傻氣”。鄧斌不解釋,不管學徒手藝多好,他也不留這人在店里。
更多的人,慢慢理解并融入到鄧斌做公益的隊伍。雷偉是分店的負責人,手上紋著大花臂、私下酷愛玩機車,積極參加每次義剪活動,給一些自理能力較弱的殘障兒童理完發,還會貼心地幫他們剪指甲。阿秀是兩個男孩的母親,4年前來到鄧斌的店里工作,第一次參加義剪時,看著眼前跟自己兒子年紀相仿卻患有身體殘障的孩子,母親心底最柔軟的地方被觸動,這把愛心剪子從此就一直握在了手里……
如今,鄧斌不少徒弟出師自立門戶后,又帶著自己的徒弟加入到愛心義剪的隊伍中。(三明市三元區委文明辦)